![]()
【圖書信息 點擊圖片購買】
書名:《破壞實驗》
作者:李明潔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座城市成為時代的實驗室,墻上的涂鴉成為歷史的佐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紐約的創(chuàng)傷,更是現(xiàn)代文明的共同困境。
當歷史將個體扣為人質(zhì),我們?nèi)绾螐膹U墟中打撈完整的自己?沉寂六年,再見李明潔教授,她的身上帶著紐約的風雨。
"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像紐約這樣,身上帶著全世界的傷。任何一個紐約人,都可能來自地球的某個角落,身上帶著全球史的驚濤。"
——李明潔
“誰在維系這個社會的運轉(zhuǎn)?”“是政治領(lǐng)袖、商務(wù)精英、文人雅士、奧斯卡獲得者?”答案恐怕是,那些被宏大敘事遺忘的面孔,才是文明真正的承重墻。
![]()
2017-2023年的顯微鏡下,這座城市正在發(fā)生奇妙的質(zhì)變:從美國政治的劇烈動蕩,圍繞種族、性別、移民等問題的紛爭,意識形態(tài)的極化以及新一波“文化戰(zhàn)爭”,到中美貿(mào)易摩擦、新冠疫情流行以及俄烏沖突,微觀生活的日常性被宏大的時代激流沖擊著,李明潔教授用筆記錄了這些歷史碎片:自然歷史博物館前消失的雕像底座上面,游人依然如織;由于長時間的社交管控,大量的墓碑需要一年才能刻好;網(wǎng)課一個學(xué)期接著一個學(xué)期,渴望班級活動的高中生到了奔潰的邊緣。這些場景讓人感覺紐約人與我們心心相通,是那些“無窮的遠方”與“無數(shù)的人們”。
李明潔的觀察平實、坦誠,她記錄的不是新聞事件,而是歷史長河中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漣漪,揭露著紐約的現(xiàn)實之處,并非永遠“文化先進”,并非永遠“政治正確”,物極必反,不羈浪蕩,一堆碎片,繁榮的背后隱匿著廢墟。
“破壞不是事件,是狀態(tài)。”《破壞實驗》并非紐約游記,而是一份寫給當代人的精神診斷書。作者拒絕將“破壞”簡單定義為衰敗,而是揭示其作為社會自愈機制的隱秘邏輯。書中對特朗普名字上的大叉與弗洛伊德祭壇的并置觀察,不是二元對立,是呈現(xiàn)至關(guān)重要的“間”字:傷口與愈合、混亂與秩序、遺忘與記憶之間,存在著人類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貫穿全書的,是對“不完美抵抗”的敬意。作者像一位穿越時空的觀察者,將紐約的個案升華為人類的共性。她讓我們看到: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每座城市的疼痛都是相連的。
在這個數(shù)據(jù)泛濫卻意義匱乏的時代,愿我們還能為這樣“徒勞”的書寫保留耐心。因為所有深刻的思考,都始于承認世界的破碎。
![]()
書摘:
l紐約十分渾濁,很多含義深藏不露,是上海人一落腳就會感到親切的城市。以前我以游客身份去看各種地標,紐約印證著我經(jīng)由閱讀而熟識的意象。如今人生際遇讓我做一只飛向紐約的“上海雁”,我雖仍是過客,但畢竟有了很多紐約的親密朋友,也真實地經(jīng)歷了他們的某些經(jīng)歷。我用文字狼吞虎咽,記錄下襯托著紐約地標的那些豐盛與潦草。
l“人們只有在某種距離上看待不幸時才可能接受不幸的存在。”我欣賞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深省,她還說,“罪惡并不是一種距離,而是目光的斜視”。人需要被他人和異域提醒,就像大雁只有來去,沒有歸途,因為“任何地方都不比另一個地方擁有更多的天空”。
l災(zāi)難成了不會被浪費的大生意,然而,物極必反。人類很多時候都太自作聰明,真以為是萬物(包括新冠病毒)的主宰,忘了人只能棲息在大地之上。人類似乎忘了,在所有的偶然與失序背后,還有天意存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