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沈巍在“明止堂字磚館”里徜徉,多次提到,這樣的場面很震撼。
在沈巍的語境中,當得起“震撼”一詞的,沒有幾家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
而從目前我們耳聞目睹來看,“明止堂字磚館”是第一家授以“震撼”譽稱的博物館。
“明止堂字磚館”與之前沈巍出入的藝術殿堂相比,它更多的顯示出一種原創性,一種史料質地,一種粗礪的歷史符碼珍存。
走在“明止堂字磚館”里,可以從那些磚石的文字上,看到歷史上的大事件、小紀事,無數個磚塊合成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這些字磚,可以成為歷史的注腳,如同一塊棱鏡片,可以折射出全息的中國歷史圖景。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字磚還在用另一種有形的符號與文字,填補著中國歷史,揭秘正史中沒有去關注或不屑去關注的現實秘辛。所以,這些字磚能夠獨立歷史之外,開創了一本中國歷史的平行世界的傳奇。
“明止堂字磚館”館主朱明歧收藏的刻在字磚上的文字,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的補遺。他主編的“字磚研究”從2016年到2020年,已經在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三輯。
![]()
而這些字磚上的文字,朱明歧將其拓印出版,其中《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輯釋》分成墓志、地券兩冊。尤其是墓志一冊,收錄了館主在江西撫州搜集到的墓碑,他將這些碑上刻錄的文字集萃出版,可以說,每一篇墓志,就是一個人物傳記,可以看到大歷史里被遮掩的社會底層的生活與情感層面。
![]()
宋史學界耆老、上海師范大學原教授朱瑞熙在該書序言中這樣動情地提到了這些傳記的與眾不同的意義:
——這些墓誌和買地券爲我們留下了宋代社會生態的各個方面,諸如在婚姻方面,記録了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有的簡直是生死戀。有的丈夫親自爲亡妻撰寫墓誌銘或地券,丈夫自稱“孝夫”,直書亡妻的名諱,稱其爲“夫人”;妻子爲亡夫撰寫的墓誌銘或地券則自稱“孝妻”或“妾”。這與後來的只稱已婚婦女爲某氏,如趙王氏、張李氏等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尊重和婦女社會地位之高。——
朱明歧的著作還有《明止百磚》,對古磚中的圖碼進行了注釋解析:
![]()
![]()
![]()
《古磚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以線裝本的形式面世,古色古香,又別有洞天。
![]()
![]()
![]()
可想而知,沈巍來到這博大的字磚碑刻的文化殿堂,連呼“震撼”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的知音發自肺腑的感嘆。他說:“到這里來呢,就(有)這種震撼力,震撼。你們一點不注意,他(朱明歧)注意到了,收集了這么多,你不可想象。平時好像生活當中沒有這么多的。”
而在他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也就是2022年3月份那一次,他初次感受到這里豐厚的歷史積淀,同樣以“震撼”來表達他的激動溢于言表的心情。當時他的身邊陪同他的就是這個博物館的館長朱明歧,沈巍毫不吝嗇他將他所能想到的他經常調侃地冠之以“拍馬屁”的贊譽傾瀉出來:
![]()
——在這里震撼吧。你現在在穿越歷史啊。我們現在是東漢。但是你想想你費了多大的這個代價和精力啊,這個厲害啊。現在開句玩笑,這東西你要撿多長時間才能撿到這個東西啊?大家看這個(有沒有)震撼感?圍繞這個,跟大家講是不是一個(磚)像一本書一樣啊?他是一塊塊磚,但是這個磚上面,實際上就是文化,就是歷史的痕跡在上面的。——
![]()
沈巍不斷地聲稱震撼,是因為他看到了這些粗礪、笨拙、毛糙的磚石碑刻后邊的洞穿中國歷史、貫穿中國文化的巨大能量與恒久意義。
因此,我們可以將沈巍在“明止堂字磚館”所感到的視覺上與心靈的震撼稍作歸納:
一是看到了歷史的坐標。
沈巍一踏進“明止堂字磚館”,便從那些字磚上銘刻的年號上,看到了它相連的歷史事實,每一塊磚,就是一個歷史年代的固態凝結。所以,沈巍詩意地說:“我們現在來參觀呢,就相當于跟古人在進行對話。”他讓博物館恢復了生機,看到了冰冷歷史后面的靈魂搏動。
在永和年號的磚頭前,沈巍想到了一幅著名的書法作品:“這塊磚是王羲之寫《蘭亭序》的那年產生的。永和九年的這一年,就在紹興出土的,非常巧。永和九年而且就在紹興出土的,《蘭亭序》就在紹興寫的,文章肯定是王羲之寫的。但是這幅書法作品是不是王羲之寫的,我們有爭議的。因為大家看看這個書法,跟王羲之的書法完全是(兩樣),有人質疑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非常成熟的楷書,只有隸書。那你們看到的就是個隸書啊。這塊磚呢,就是讓你很有感慨,想到了王羲之,而且王羲之寫蘭亭就在紹興,也是永和九年,這塊磚就是那年遺留下來的,相當于是王羲之跟它同一個時代,但是王羲之已經變成灰了,這塊磚還在。”
而永徽四年的鳳凰磚,沈巍看到了這背后的政治制度的一個重大嬗變:“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這塊磚意思說這一年誕生了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完備的法律,叫唐律。所以他認為這塊磚特別精美,而且還有鳳凰紋飾,所以特地把它拓下來放在這里,字是模子就刻出來的,特別精美的,所以放大給你們看。”
走在這些磚石面前,就像走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廊道中。
![]()
二是看到了世情的照壁。
磚石的死的,甚至那些碑刻,很多都是死亡后的生命記載。但是,沈巍卻從這些失去生命力的石頭與沒有呼吸的記載里,讀到了過往年代里的人情世故與真情厚誼。
在漢代石棺上的搖錢樹圖飾上,沈巍看到了遙遠年代與當下現實亙古不變的中國人的逐利情結,并用他的一貫的調侃口吻,揭示出這種共情性背后的荒唐感:
——這是個石棺,它石棺關鍵在于什么?關鍵在于它上面的花紋紋飾。這個是什么呢?是搖錢樹。這個搖錢樹很簡單,實際上就是漢代版的暴富的那種。好像現在沒有人叫我寫“暴富”。現在網上很流行兩個字,暴富,就是立馬暴富。這個搖錢樹在古代是“圓”(幣),我明天給你畫紙幣的。
也就是說他希望死了之后,繼續生活在這個空間當中。他這個搖錢樹呢,是那個年代的老百姓想象的,就是圓幣。現在你們要的是一張張的,那明天給你們畫啊。一抖,全散下來了。
![]()
……中國人想富了,從漢代就開始了。人家死了,你看在墓上還要畫個搖錢樹,還想再到那個世界還要把錢搖過來。那么你們活著,更應該正大光明的。你明天進來,說沈老師,給我畫一個搖錢樹。然后我就說:怎么這樣?你怎么滿腦子錢?你就說怎么樣了?勞動致富很光榮,我希望天天在家里搖錢,一搖一搖搖搖來了。還有個辦法,搖錢樹那個人民幣上,不寫數字,寫大哥的名字。搖啊,嘉年華,你們的搖錢樹就是大哥,大哥的名字掛在一搖,大哥來了。哈哈哈——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積淀,歷久彌新。即使到了網絡時代,搖錢樹情結依然鮮活,沈巍將搖錢樹聯想成“搖大哥樹”,不能不說是對網絡時代人性的貪利情結的尋根問祖歸類。
三是看到了生命的過道。
磚石是沉默的,人類只能作為一種過客,紛紛攘攘走過它的面前,因此,走在這些歷史的沉默的永恒面前,人類是多么的渺小與短暫,因此,中國文化里占據龐大類別的“思古之幽情”也必然出現在沈巍的慨嘆中。
上面,他就說王羲之早已消失不見,但他那個時代的磚頭依然骨骼硬正地接待著新的人類過客。
![]()
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明止堂字磚館”里,沈巍帶著大家準備離開,看到經過的地方,有一塊“赤烏年間”的磚頭,他有感而發:“我們上海有一個寺廟是在赤烏年間造的,就是靜安寺。三國吳赤烏年間(建造的)靜安寺,那么這塊磚也就是想當年是跟靜安寺同年代的一個磚。但是靜安寺已經是不知道翻修幾遍了,這塊磚還永恒的躺在泥里面。”
在一塊秦磚面前,沈巍說道:“這個是秦始皇兵馬俑里面出土的磚,什么字都沒有,所以它叫素磚。他這里寫的蠻有趣的。這是宮廷里面的一塊磚,他想象這塊磚呢好像有生命,他想象這塊磚曾經見到過藺相如拿著這個和氏璧過來,寫的很有這個深情。”
見了世面的秦磚,今天寵辱不驚,大智若愚,在拜訪它的人類面前,裝得不名一文,但這些磚石,如果有生命的話,何嘗不會笑看人世的淺薄與傲慢呢?
![]()
李白說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折射的是人與月亮之間的短暫與永恒的關系。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以看出,一個月亮之下,流走了多少觀望的生命啊。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女墻這邊的人類世界也許早已時過境遷,但那舊時月依然紋絲不動地進行著它流轉的偷窺日程,而人類這邊的心緒還保持著往昔的多少呢?
![]()
沈巍對文化、對歷史、對人世的解讀,有著他的獨到的吸引人之處。“明止堂字磚館”的堂主三年前邀請沈巍來參觀,是把他當成知音來看待的,而沈巍再訪“明止堂字磚館”,也是向更多的他的知音,傳輸中華文化的沉默的背后那些鮮活的面容,勾勒中國人千年不變的相似的人情心理,更激發起的是珍惜光陰、“不再辜負余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再向虎山行搏擊,將傳播文化的努力與實踐達到最大的閾值。
![]()
這正是沈巍目前正在做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