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使你不曾到過廬山,但你也熟悉這句詩。
廬山人杰地靈,自東晉以來,中國歷代的文人、高僧、隱士都在此留下過重要詩篇。進入近現(xiàn)代,廬山成為有名的“夏都”,是中國的政治風云之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廬山戀》更是驚艷了國人,劇中愛情糾葛牽動人心,劇外取景地也隨之名聲大噪。
千年的山水文化,在廬山的云瀑飛霧中升騰流轉(zhuǎn),層層遞進的中國思想,讓廬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地理坐標,而是成了中國文人的精神道場。
![]()
1979年夏天,江西九江籍的作家畢必成,在上海電影制片廠文學部參加劇本修改期間,利用空閑時間,以家鄉(xiāng)廬山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廬山戀》。
《廬山戀》中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江西廬山,講述了僑居美國的國民黨將軍女兒周筠與共產(chǎn)黨將領(lǐng)之子耿樺的愛情故事,他們沖破了時代、命運的阻礙,終成眷屬。
![]()
▌廬山自古便是中國名山,也是很多文藝青年向往的“詩與遠方”。
電影開頭,一組煙霧繚繞、峰巒疊嶂的廬山風光令人著迷。隨著男女主戀愛故事的展開,廬山景區(qū)內(nèi)花徑、仙人洞、含鄱口、蘆林湖、白鹿洞書院、望江亭等十二處重要景點也依次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廬山電影院,更是因放映《廬山戀》高達6300多場,而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xù)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
▌江西九江籍的作家畢必成,以家鄉(xiāng)廬山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廬山戀》。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nèi)。廬山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因雄、奇、險、秀聞名于世,被譽為“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古便是中國名山,也是很多文藝青年向往的“詩與遠方”。江西九江籍作家畢必成就是其中之一,他憑借著對廬山的熟悉和寫作的熱情,五天內(nèi)就形成了《廬山戀》的劇本初稿。
電影里,廬山一步一景,處處是山峰、溪流、飛瀑譜出的悅耳樂章。我想,沒有哪個人能拒絕在廬山談一場浪漫的戀愛了吧。
![]()
▌電影里,廬山一步一景,浪漫至極。
走進廬山,群峰間壑谷條條,巖洞林立,奇形怪狀的石頭散布其間。山谷山澗孕育的溪流,匯成了氣勢磅礴的大峽谷。
在廬山峰巒疊翠的山間,尋一處僻靜的幽谷,此刻愛的心聲被最大化。棲賢大峽谷之上的“江南第一古橋”的觀音橋,就是《廬山戀》男女主互訴心聲的地方。
浪漫的愛情,需要廬山靜謐又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之景做陪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浪漫詩人李白對廬山瀑布壯觀場景的直觀表達。廬山境內(nèi)斷崖峭壁極多,山水順溝谷向下而流,遇到絕壁斷崖,便形成瀑布。廬山內(nèi)有22處瀑布,最著名的便是“三疊泉”。
![]()
▌三疊泉 ,“飄如雪、斷如霧、綴如流、掛如簾”。
三疊泉,不是泉而是瀑,它被宋代一樵夫偶然發(fā)現(xiàn)后,便開始名聲大噪,被冠以“廬山第一奇觀”的美譽,是理學大師朱熹一生未見的遺憾。
溪流飛馳在海拔800—1000米之間錯落的懸崖上,三級斷崖峭壁高低落差達155米,第三級瀑布高差直接逼近90余米,是三疊泉中“最高、最寬、最壯觀”的部分,人稱“飄如雪、斷如霧、綴如流、掛如簾”。不同季節(jié)雨水多寡不同,也會造就各有千秋的景象。
![]()
▌“天上云居,詩畫西海”。
廬山山間流淌的溪流、瀑布遇低洼處則成湖,廬山境內(nèi)14處大小湖潭,不僅各有千秋,還是秋日游客絡(luò)繹不絕的拍照打卡地。
廬山東南部的含鄱口,以“勢含鄱湖,氣吞長江” 的磅礴氣勢聞名天下,有“廬山第一勝景”的美譽。它橫亙于五老峰與九奇峰之間,海拔1286米,人們駐足于此,既能感受廬山雄奇險峻,又能將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浩渺煙波的壯麗美景盡收眼底。
![]()
▌秋日的雞爪槭樹葉片色彩豐富多變,為秋日調(diào)出夢幻的色彩。
含鄱口內(nèi)的含鄱亭與望鄱亭是觀賞廬山美景的不二之選,俯瞰鄱陽湖秋日的湖光山色,體驗一把李白筆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的壯闊。
與含鄱口臨近的蘆林湖,稱得上是廬山“秋日浪漫”的鼻祖。在這里,大片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充分地呈現(xiàn)出橙黃漸染的色彩,鵝黃的法國梧桐大片的黃葉鋪滿了湖面與地面,讓游客解鎖了新的人生照片。
![]()
▌橙黃漸染的色彩,是廬山“秋日浪漫”的鼻祖。
花徑公園里的雞爪槭林也有別樣的秋色,公園內(nèi)一塊巨石上刻著“花徑”二字,源于白居易曾吟詠《大林寺桃花》的遺跡,秋日的雞爪槭樹葉片色彩豐富多變,紫紅、金黃、鮮紅像是大自然的調(diào)色板,為秋日調(diào)出夢幻的色彩。
不遠處的廬山西海的易家河,秋日的蜜桔掛滿枝頭,橙黃色的暖色系是秋天廬山的溫暖。這些蜜桔不僅好看,還常常被游客垂涎,聽說它們纖維細膩,肉質(zhì)飽滿,呷一口能感受到恰到好處的酸甜。
![]()
這么一個野趣叢生的地方,早就是千百年前古人的“網(wǎng)紅打卡地”了。
2000多年前,漢代司馬遷在《史記》里首次提到“廬山”之名。關(guān)于它的起源,最初充滿了神幻的色彩。據(jù)說,廬山之“廬”源于“神仙之廬”的傳聞。相傳殷周之際,有位名叫匡續(xù)的高人曾在廬山修道,后來羽化飛仙,只留下一間空空的房子在山上。世人敬仰他,于是將這座山命名為“廬山”。
![]()
▌廬山之“廬”源于“神仙之廬”的傳聞。
文人墨客對擁有傳奇色彩的廬山十分向往,歷代隱居之士、文人墨客紛至沓來。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李明睿曾在《廬山續(xù)志序》說道,“晉代名山惟匡廬最著,以其有永、遠、宗、雷及陶、謝諸公故也”。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quán)更迭頻繁,隱退之風盛行,風光獨絕的廬山自然成了避世隱居的首選。這其中,陶淵明稱得上是“廬山隱士”的第一人。
![]()
▌陶淵明,稱得上是“廬山隱士”的第一人。
當年,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之后,就一直隱居在廬山腳下。同他一同隱居的還有好友周續(xù)之和劉遺民,三人往來密切,史稱“潯陽三隱”。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將自己的熱情留給了廬山,廬山秀麗的自然景觀,也回贈了他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僅隱居期間他就留下了125首詩20篇文章。據(jù)說,我們熟知的《桃花源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就是“廬山”。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之后,廬山迎接著一批又一批隱士,成了他們對抗世俗的最后支撐。
大書法家王羲之在出任江州刺史時,還特意來廬山金輪峰下的玉簾泉附近營建屋舍,以此做為他生活、習字、養(yǎng)鵝的秘密基地。如今,他的屋舍被捐為寺廟,寺內(nèi)依然保留的“鵝池”“墨池”是廬山珍藏的一份山居雅趣。
![]()
▌廬山迎接著一批又一批隱士,成了他們對抗世俗的最后支撐。
隱士之后,廬山又迎來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高僧慧遠法師,正是他奠定了廬山作為宗教信仰中心的基礎(chǔ)。
公元381年,原本計劃南下羅浮山修行的慧遠一行人,轉(zhuǎn)而到了江西九江潯陽境內(nèi),在這里他看到“高巖仄宇,峭壁萬尋,幽岫穿崖,人獸兩絕”,簡直是夢寐以求的修行佳境。
![]()
▌高僧慧遠法師,奠定了廬山作為宗教信仰中心的基礎(chǔ)。
他這一留便是十年,這期間,他主持建東林寺、開創(chuàng)了凈土宗。一時間,興起了東晉帝室、朝貴、名僧到廬山建筑佛寺的浪潮。
廬山著名的“三大名寺”和“五大叢林”便建造于這個時期。多樣的信仰也開始在此生根發(fā)芽,廬山開始成了從道士煉丹的道教名山,逐漸成了以儒釋道為主,眾教融合的開放包容的地方。慧遠法師帶領(lǐng)僧眾開展佛教修行之外,還不忘借景抒情,開展圍繞廬山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他組織了三十余人的龐大隊伍游山詠文,留下了廬山碑刻《游石門詩并序》。
![]()
▌多樣的信仰也在廬山生根發(fā)芽,逐漸成了以儒釋道為主,眾教融合的開放包容的地方。
廬山開放包容的標簽,引來了唐宋放蕩不羈的文藝青年們,一時間“廬山”就是時下最流行的“此生必到”目的地。
終極玩家李白、白居易更把廬山當作自己家。李白一生去過五次廬山,贊嘆廬山“予行天下,所游覽山川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每次來,廬山的秀美總能激發(fā)他新鮮的想象力。白居易更夸張了,他在廬山香爐峰下蓋了間“廬山草堂”,還把蓋房記錄寫成了攻略“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
![]()
▌終極玩家李白把廬山當作自己家,贊嘆廬山“予行天下,所游覽山川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宋代的文人們沿著這本攻略,紛紛到打卡廬山,徜徉在廬山山水之間,吟唱出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句。
如今,廬山遍布的石刻就出自當時有名的詩人,歐陽修、蘇軾、陸游、顏真卿、米芾等人之手,而大部分碑刻則聚集在白鹿洞書院中。
![]()
▌宋代的文人徜徉在廬山山水之間,吟唱出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句。
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從這里走出的進士多達100多位,狀元的數(shù)量也不在少數(shù)。
雖然白鹿書院在南唐時期早已名聲大噪,其“廬山國學”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設(shè)立的國學。但是,經(jīng)過朱熹的經(jīng)營、王陽明等鴻儒國士的耕耘而名揚內(nèi)外,成了古代文人心中的“最高學府”。
![]()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江西政使被迫與英國領(lǐng)事訂立了喪權(quán)辱國的《九江租地約》,九江廬山作為九江的一方寶地,早已吸引了外來者的青睞,英租界劃定,廬山淪為殖民地。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期間,一名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李德立考察了廬山之后,決定開發(fā)這里為一個高端別墅區(qū)。于是,他與九江領(lǐng)事館領(lǐng)事簽訂了《牯牛嶺協(xié)議條款》,成為了廬山的“開發(fā)商”。為了營建出一個風景獨好的新興別墅區(qū),李德立聘用了英國工程師甘約翰設(shè)計別墅,硬生生建起了一座新興山城——牯嶺。
![]()
▌一名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李德立,在廬山建立了一座新興山城——牯嶺。
隨之,一場轟動的“廬山造城行動”拉開了帷幕。英、法、美等國家一擁而上,在廬山擇地大興土木,22個國家的人修建的六百多幢別墅如雨后春筍建起,廬山也從曾經(jīng)的一個避世山林,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避暑勝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父親是當時前來興建別墅的外國人之一,而她的童年、少年在中國度過,廬山牯嶺便是她童年記憶里的避暑度夏地方。“每年6月,當秧苗從旱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時候,也就是我們?nèi)胰リ魩X的時候了”。也是在這里,賽珍珠完成了后來幫助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作《大地》。
![]()
▌英、法、美等國家一擁而上,在廬山擇地大興土木。
廬山如今能看到的別墅也并不都是外國人建的,1927年國民黨在南京國民政府定都后,地理位置臨近的廬山因宜人的氣候條件,成為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來廬山建別墅的中國人開始絡(luò)繹不絕,建造數(shù)量遠超國外建筑,其中就包括近百座原國民黨軍政要員的別墅,廬山的中西建筑風格融合的別墅數(shù)量也由此達到了歷史頂峰,廬山得以“萬國建筑博物館”之名。
據(jù)統(tǒng)計,1926年至1948年間,蔣介石上廬山18次,主持過11次重要會議。蔣氏夫婦對廬山十分喜愛,每年夏天蔣介石和一眾國民黨要員都要到廬山開會、辦公、處理公務(wù),接見外賓等,廬山因而被稱為“夏都”?,自此廬山開啟了“政治名山”的序幕。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童年、少年在中國度過,廬山牯嶺便是她童年記憶里的避暑度夏地方。
1937年,民國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shè)“夏都”,其中以廬山圖書館、廬山傳習學舍和廬山大禮堂尤為著名,被后世并稱“三大公建”。最先建成的是廬山圖書館,其外觀極具中式宮廷韻味,飛檐翹角琉璃瓦,細看卻是西式的建筑結(jié)構(gòu),其門窗是典型的歐美別墅風格。在周邊的西洋別墅中,既有中國特色,又不太突兀。
廬山圖書館經(jīng)歷過很多重大的歷史性事件,七七事變爆發(fā)后,7月17日周恩來率領(lǐng)代表團再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以應(yīng)對華北危機局勢,談判就在當時的廬山圖書館進行。也是這次會談后蔣介石發(fā)表了著名的“最后關(guān)頭”演說,正式開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史稱“廬山談話”。
![]()
▌廬山圖書館、廬山傳習學舍和廬山大禮堂,被后世并稱“三大公建”。
廬山牯嶺東谷,長沖河畔,有一棟別墅掩隱在大片綠蔭深處。它始建于1903年,由英國蘭諾茲勛爵建造,后來由主人贈送給了好友宋美齡。別墅是典型的英國券廓式風格,主樓兩層,附樓一層,綠門、綠窗、綠欄、綠柱、綠廊,屋頂也一并漆成墨綠色,灰褐色石墻也因“爬墻虎”、美國凌霄爬滿綠。
別墅前臨長沖河,背依大月山,環(huán)境恬靜秀美,蔣介石視之為風水寶地。宋美齡名字中也有一個“美”字,于是將這幢別墅得名為“美廬”,1948年8月,蔣介石在院內(nèi)巨石上題刻“美廬”二字后不就便下山回南京,從此告別了美廬,再未踏足廬山。
![]()
![]()
▌廬山牯嶺東谷,長沖河畔,美廬別墅掩隱在大片綠蔭深處。
美廬室內(nèi)的會客廳裝飾典雅、中西合璧,貓眼綠的地毯,墨綠的沙發(fā),墻壁上掛著宋美齡不同時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蔣介石夫婦在“美廬”生活的部分照片。在別墅二層展廳,陳列著“國共合作 共同抗日”的老照片、影像資料,“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橫幅赫然其上。
解放后別墅收歸國有,毛主席于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期間,都曾下榻美廬。美廬,這個與世紀風云緊密聯(lián)系的建筑,留下了國共兩黨最高領(lǐng)袖的足跡,見證了近現(xiàn)代中國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
![]()
▌美廬室內(nèi)的會客廳裝飾典雅、中西合璧。
新中國成立后,各大小會議依然選址在廬山召開。三次重要的中央會議,地址就在曾經(jīng)的廬山大禮堂。禮堂位于廬山牯嶺東谷長沖河畔、擲筆峰麓的火蓮院,背倚青山,臨水而建。整棟建筑呈“丁”字形,莊重典雅。解放后改為廬山人民劇院,現(xiàn)被稱為廬山會議舊址。
第一次廬山會議的其中一個主題是讀書,論讀書廬山不僅有歷史的淵源,還有涼爽、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此外從實際出發(fā),廬山地處武漢、杭州中間交通便利,山上1000多幢別墅也可以很好地解決與會代表的住宿問題。而1954年修建的蘆林湖水庫,還解決了最后一個難題:用水。所以會議閉幕后,毛主席就當即明確說“明年還要來”!
![]()
▌新中國成立后,各大小會議依然選址在廬山召開。
如今,火蓮院里仍保留著九屆二中全的會原貌,甚至當年與會人員的名牌都還在原位。一樓展廳內(nèi)的展板上,展示著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廬山活動的圖文資料。
許多人在“毛澤東在彭德懷信上的批示”和“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手跡”前閱看并拍照。紀錄片《廬山煙云》將三次廬山會議剪輯匯編后在影視廳里循環(huán)放映,引前來瞻仰的人群駐足觀看。
![]()
▌人們來到廬山,愛上廬山。
為什么是廬山?它可不止是放映《廬山戀》44年,創(chuàng)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光環(huán)。廬山,能演繹“我在廬山之巔等你,望著繁星點點的煙雨”的浪漫,但你真正走近它,它的內(nèi)核是肆意灑脫的隱逸人生,一探究竟則是沉淀厚重的歷史回音。千年以來,人們來到廬山,愛上廬山,不僅是因為它符合了中國人對山水人居的基因向往,更是因為它內(nèi)核里傳遞出的“肆意灑脫”的人生信條。
編輯/cici
文/沐槿
圖/視覺中國
設(shè)計/April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