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一項校規引發熱議。據齊魯晚報報道,該校多名學生發布視頻反映,學校規定即使沒課也不允許學生待在宿舍,導致大量學生清晨被迫離開宿舍,甚至在雨天也只能在戶外徘徊。
![]()
視頻畫面中,雨天里,多名學生撐著傘在校園里走動,還有學生搬來凳子直接坐在室外,場景令人心酸。發帖學生無奈表示:“外面下著雨,我們該何去何從?”
01 校規惹爭議
10月31日,一位該學院的學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情況,并透露了更多細節:“大二大三學生在沒課的情況下,出宿舍后可以一小時后再回去,大一學生則是即使沒課也不能回宿舍。”
這意味著大一新生從早上離開宿舍后,必須等到所有課程結束才能返回,即使中間有長達數小時的空檔期。
這一規定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為什么連自主安排空閑時間的權利都沒有?”
“如果沒課都不能回宿舍,那宿舍的意義何在?”一位網友質疑道。
02 校方回應
面對質疑,31日下午,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工作人員做出了回應。
該工作人員直言:“學校就是這樣規定的,沒有辦法更改。”他進一步解釋:“一年級的學生有固定的教室,要去上自習。對于新生我們肯定是要管理嚴格一點,要不然后面很容易懶散,希望這樣的約束能讓他們形成習慣。”
對于規定的合理性,該工作人員認為早上8點離開宿舍并不算早,因臨近上課時間,并且該規定僅在周一至周五執行,周末不做要求。
至于大二大三學生的離宿要求,他表示初衷是為了督促鍛煉:“讓學生早上8點起來鍛煉40分鐘左右,8點40分以后就能回宿舍了。”
03 學生困境
校方的解釋看似有理,但落實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卻帶來了諸多不便。
最直接的問題是——那些沒課的學生應該去哪里?
學校的教室資源有限,并非所有學生都能找到自習的場所。圖書館容量也有限,無法容納大量同時沒課的學生。
這就導致了視頻中呈現的心酸一幕:下雨天,無處可去的學生們只能在校園里漫無目的地徘徊,有的甚至搬來凳子坐在室外。
“我們理解學校希望我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但方式是否過于簡單粗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生表示,“至少應該提供足夠的學習和休息場所,而不是簡單地把我們趕出宿舍。”
04 教育管理反思
這一事件折射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學校管理權與學生自主權的邊界在哪里?
教育專家指出,大學生正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階段,需要一定的引導和約束,但同時也需要培養自主管理和規劃時間的能力。
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管理,可能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反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高校的管理應該更加人性化、多元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表示,“學校制定任何規章制度,都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權利。”
事實上,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學校更應該做的是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支持,如圖書館、自習室、活動空間等,讓學生有處可去、有事可做,而不是簡單地禁止他們回宿舍。
雨中的校園路上,三三兩兩的學生躲在傘下,不時望向宿舍樓的方向。他們擁有一個被稱為“家”的宿舍,卻不得其門而入。
當教育變成了機械化管理,當成長被簡化為統一作息,我們是否該反思:大學之道,究竟在明明德,還是在于制造整齊劃一的“合格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