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10月25日還跟她視頻聊天,孩子笑著說在學校一切都好,怎么才兩天就沒了?”鄭州某高校的接待室里,張女士的聲音帶著哭腔,手里緊緊攥著女兒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眉眼彎彎,笑容明媚,正是她19歲的女兒張同學,該校藥學院大二學生,幾天前在校園內的人工湖中溺水身亡。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崩潰,而學校提出的6萬元慰問金,更讓家屬難以接受。
時間回到10月28日凌晨,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張家的寧靜。“您是張同學的家長嗎?孩子現在找不到了,麻煩您來學校一趟。”電話那頭,老師的聲音帶著焦急。張女士和丈夫連夜從老家趕往鄭州,路上的心一直懸著,他們反復撥打女兒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凌晨6點左右,他們接到了學校的第二次電話,這個電話徹底擊垮了他們,保安在校內人工湖打撈起一具遺體,經確認正是他們的女兒。
![]()
當家屬見到張同學時,她的身體已經冰冷。“孩子穿著平時的外套,頭發還濕著,我們怎么也不敢相信,前幾天還好好的人,就這樣沒了。”張女士說,女兒從小就很懂事,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這所大學,成為全家的驕傲。進入大學后,她每次打電話都報喜不報憂,說自己適應了校園生活,和同學相處得也很好。就在出事前兩天的10月25日,母女倆還視頻聊了20多分鐘,女兒全程笑容燦爛,絲毫沒有異常。
讓家屬更難接受的是,從10月27日孩子出事到28日凌晨接到電話,學校始終沒有主動告知具體情況。“如果能早點通知我們,是不是還有機會?”張女士的丈夫紅著眼眶說,他們趕到學校后,學校只是簡單說明了打撈經過,對于孩子為何會出現在湖邊、出事前有沒有異常表現等關鍵問題,都沒有給出明確答復。這種“拖延式”的溝通,讓家屬的悲痛中又多了幾分憤怒。
隨著媒體的介入,事件的細節逐漸清晰。據了解,張同學是10月27日晚上失聯的。當天晚上10點多,室友發現她沒有回宿舍,聯系不上后向輔導員報告。輔導員隨即組織學生尋找,并在凌晨零點左右聯系了家長,同時報警。警方和學校保安聯合搜尋了近6個小時,最終在清晨6點左右,于校內人工湖發現了張同學的遺體。經初步勘查,現場沒有打斗痕跡,遺體也沒有外傷,初步排除他殺可能,但具體死因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
張同學的高中同學小敏(化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她表示,10月27日下午,她還和張同學在社交平臺上有過互動,當時張同學還幫她解答了一道專業題,語氣看起來很正常。但在一周前,張同學曾跟她提過“最近心情不太好,壓力有點大”。小敏追問原因時,張同學卻沒有細說,只是說“過幾天就好了”。“她一直是我們班的開心果,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很少抱怨,沒想到她心里藏著這么多事。”小敏的聲音也充滿了惋惜。
事件發酵后,學校終于作出回應,稱“已與家長多次溝通,但提出的解決方案未被接受”。據家屬透露,學校提出的方案是給予6萬元慰問金,理由是“出于人道主義關懷”。這個金額讓家屬無法接受,張女士說:“我們養了孩子19年,從小學到大學,投入的精力和金錢遠遠不止這些。孩子在學校出事,學校連具體原因都沒查清楚,就想用6萬塊錢了結,這是對孩子生命的不尊重。”
家屬的質疑并非沒有道理。不少網友也認為,學校的責任不能僅僅用“人道主義慰問金”來衡量。“首先要搞清楚學校有沒有盡到管理責任,比如湖邊有沒有防護欄、有沒有警示標語、夜間安保是否到位。”有網友留言說,如果學校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不是簡單地用金錢安撫家屬。也有網友表示,即使排除學校的管理責任,學校也應該協助家屬查明孩子出事的原因,而不是急于用錢“息事寧人”。
![]()
目前,家屬已經委托律師介入,正在調取張同學生前的社交記錄、通話記錄和學校的監控錄像。律師表示,將從兩個方面展開調查:一是學校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疏漏,比如校內人工湖是否設置了足夠的安全防護設施和警示標識,夜間巡邏是否到位;二是通過孩子的社交記錄和同學反饋,還原她出事前的心理狀態,查明是否存在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追究誰的責任,而是想知道孩子到底經歷了什么,給她一個交代。”張女士說。
這場悲劇引發了網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在很多人看來,張同學的“表面開朗”正是當代年輕人“情緒內耗”的典型表現,他們習慣把負面情緒藏在心里,在別人面前扮演“開心果”,內心卻早已不堪重負。有心理專家表示,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向成年過渡的關鍵階段,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情感問題等都可能引發心理危機。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很容易釀成悲劇。
![]()
事實上,類似的悲劇并非個例。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因心理危機離世,其中超過半數是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心理干預。這也暴露出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輔導員缺乏專業的心理疏導能力、學生對心理問題存在“病恥感”等,這些因素都導致很多有心理危機的學生無法得到及時幫助。
針對此次事件,不少網友呼吁高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學校不僅要教知識,更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網友建議,高校應建立常態化的心理篩查機制,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對有危機傾向的學生及時干預;同時,要加強校園安全設施建設,對湖邊、樓頂等危險區域設置物理防護和警示標識,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
截至目前,學校和家屬仍在協商中,警方的調查也在進行中。張同學的遺體已經送去尸檢,具體死因還需要等待尸檢報告。但無論結果如何,一個年輕的生命已經逝去,一個家庭的幸福已經破碎。這場悲劇給所有家長和學校都敲響了警鐘:對于年輕人來說,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遠比成績和學歷更重要。
“孩子,如果你能聽到,媽媽想告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家永遠是你的后盾。”張女士在女兒的靈前放了一束她最喜歡的向日葵,就像女兒生前的笑容一樣燦爛。這個悲痛的瞬間,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應該多關心身邊的人,多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時伸出援手。畢竟,活著比什么都重要,而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絲毫大意。
![]()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