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6日,百利天恒公布了第三季的營收額,單季營收竟然將近19億,不僅如此,甚至就連凈利潤也高達6億多。
可很少有人知道,今年上半年,這家公司還處在營收數據慘淡的階段,營收僅1.71億元,不禁讓人好奇,創始人究竟做了什么才讓這家公司“死而復生”,而且還成為了中國藥企行業的一匹黑馬?
![]()
逆轉乾坤
10月26日晚間,一份季報在資本市場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主角叫百利天恒,一家登陸A股還不到三年的公司。
這份報告的數據簡直讓人匪夷所思,第三季度單季,營收額接近19億,增速竟然超16倍,而凈利潤更是超過6個億。
然而,就在幾個月前,這家公司的上半年財報還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營收1.71億元,同比劇烈下滑了96.92%。
![]()
營收暴跌,股價卻瘋漲,這種看似完全違背市場邏輯的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如今百利天恒的股價已經站上354元/股,相較于發行價,增長超過10倍,市值逼近1500億人民幣。
這一切并非簡單的財務魔術,而是一場布局超過十年、險中求勝的戰略豪賭,迎來了階段性的勝利,而故事的答案,要從這場賭局的構成說起。
掌舵這場豪賭的,是創始人朱義,他的背景在醫藥圈里顯得有些“非主流”,大學里他學的是無線電,到了碩士階段才轉向生物物理。
![]()
這樣的跨界背景,加上早年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塑造了他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創業初期那種因資金匱乏而四處碰壁的窘境,更是讓他下定決心,要研發真正屬于自己的原創藥物。
1996年,百利藥業成立,但朱義很清楚,上來就搞創新藥,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他最初的商業模式相當務實,先購買其他藥廠的品種來生產,活下去再說。
首款產品叫“新博林”,是一種抗病毒藥,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才上市,早期的年銷售額也就200萬元,但這筆錢,成了公司活下去的現金流。
![]()
直到2006年,專門負責研發的天恒藥業成立,最初的方向也是仿制藥,但朱義的心里,始終裝著那個原創藥的夢。
真正的戰略轉向發生在2011年,從2014年開始,朱義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近乎瘋狂的決定,將仿制藥業務賺來的利潤,幾乎一分不剩地全部投入到前途未卜的創新藥研發中。
這種“仿養創”的模式并不新鮮,但執行得如此徹底,比大多數同行早了將近五年,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轉型,而是一場“全押”。
![]()
更瘋狂的是他對技術路線的選擇,當國內藥企還在成熟靶點上激烈內卷時,朱義親自制定科研方向,將目光鎖定在了一個幾乎無人敢碰的領域,高難度的雙抗ADC。
在外界看來,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賭注已經押下,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和煎熬,開牌的時刻,終于來了。
公司核心在研藥物BL-B01D1,一款雙抗ADC,憑借其全球唯一的核心技術,登上了世界肺癌大會的舞臺。
![]()
它交出的臨床數據,足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在部分晚期癌癥患者中,客觀緩解率(ORR)達到了驚人的100%!
這意味著,對于某些已經無路可走的患者,這款藥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希望,它的關鍵優勢,不僅在于突破了技術的難關,更在于漂亮地解決了耐藥性這個世界性難題。
對于那些已經產生耐藥性的患者,BL-B01D1能夠將腫瘤的控制時間延長到12.5個月,這個數據,在目前的同類藥物中,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成績,簡單來說,它為部分患者將有效的治療時間,延長了將近一倍。
![]()
這份數據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商業價值的核爆,國際醫藥巨頭聞風而動,最終達成了一項金額高達84億美元的單產品交易。
這次交易,讓百利天恒這家曾經的抗癌藥研發“跟跑者”,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領跑者”,也展現了公司強大的單點突破能力,勝利的果實無比誘人,但要真正把它裝進口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監管審批,好消息是,今年8月,BL-B01D1的復發鼻咽癌適應癥已經被納入優先審評,如果一切順利,部分患者有望在2026年用上這款新藥,但“順利”二字,在創新藥的世界里總是充滿了變數。
![]()
接踵而至的是定價和商業化的挑戰,一款新藥的定價,初期為了回收天價的研發成本,價格往往較高,可以參考的是,某款ADC藥物上市初期,年費用高達50萬,直到進入醫保后才降至10萬,而百利天恒作為本土研發企業,成本上預計會低于進口藥,但這依然會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更嚴峻的考驗在于,公司此前從未有過獨立商業化創新藥的經驗,如何將藥品有效地鋪設到全國成千上萬家醫院,尤其是那些偏遠地區的醫療機構,是對團隊能力的一次大考。
即便手握王牌,百利天恒的未來也并非一片坦途,市場已經提前給出了接近1500億的估值,但這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資金需求,未來3年,公司還存在近50億的資金缺口。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登陸A股不足三年的百利天恒,已經啟動了在H股上市的申請,并且已經通過了聆訊,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后續的研發和商業化備足彈藥。
在中國的創新藥江湖里,恒瑞醫藥是一座繞不開的高山,很多人都好奇,百利天恒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恒瑞”?
兩家公司確實有著相似的起點,它們都從仿制藥起家,通過“仿養創”的模式,完成了原始資本和研發能力的積累。
![]()
如今的恒瑞,已經成功轉型,創新藥的收入占比已經超過60%,它的成功,建立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持續高研發投入,和深厚得令人敬畏的管線布局之上。
對比之下,百利天恒的差距依然明顯,當恒瑞已經擁有10個進入III期臨床的項目時,百利天恒的管線厚度還遠遠不夠。
一個爆款產品可以撐起一家公司的市值,但要成為一家偉大的藥企,需要源源不斷的后續產品梯隊,從單一突破到體系化作戰,這條路恒瑞走了數十年。
![]()
百利天恒無疑具備了成為“下一個恒瑞”的巨大潛質,但時間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何平衡研發的持續投入與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朱義和他的團隊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
回看百利天恒的崛起,這確實是一場高風險的博弈,穿越周期的研發定力,以及在關鍵技術上的突破,是它成功的核心,而非簡單的資本堆砌。
朱義,這位曾經的四川地區首富,用近乎偏執的堅持,賭贏了這至關重要的一局。
![]()
筆者觀點
這場勝利,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千億市值,更為無數中國癌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改變“用不起、等不到”困局的曙光。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BL-B01D1并非什么“萬能神藥”,后續管線能否持續產出,依然是懸在公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