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帝王名臣畫像的時候,想必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長到飄逸的胡須。
幾千年的歷史,胡子也是個人形象的最佳代表之一。而從民國到現代,滿打滿算不留胡子的歷史,也就100來年。
尤其是現代,為何中國很少有人留胡須了?
![]()
歷代帝王畫像
之前外國人就發起過這個疑問,說歐美人很喜歡留胡子,覺得那是成熟和有型的表示,中國人為何不留?
有不少留學生都說因為國人體質決定的,天生就“毛發稀疏”,不適合留。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早在商周時期,因為金屬工具的稀缺,能修理胡須就是一種高成本的“美容”項目,屬于貴族專屬。
到了先秦時期,蓄須就是成年男子的標志。《左傳·昭公七年》就記載楚王認為胡子長的人為美,還特地挑選這種侍者做宴會主持人。
![]()
美髯(rán)公關羽
再加上后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影響越來越深,那就只能修不能完全剃了。
于是古人對美男子的標準就變成:臉型周正、皮膚白皙、濃眉大眼加上胡子好看!
美髯公是一句經典夸贊的話,歷史上霍光、劉邦、關羽等名人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蘇東坡寫的那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如果沒有胡須襯著,氣勢恐怕要減半。
![]()
《韓熙載夜宴圖》兩位狀元郎都沒胡子
還有個誤區,有人說古人都必須留胡子,否則就是“太監”。
但史書里還有一句話叫“白面無須”,各種古畫里不留胡子的正常人也多。審美是個輪回,就像幾十年前的一些“潮流”,現在又開始流行一樣。
古人并非那么死板,尤其風氣開放的時候比如唐宋時期,剃干凈也有翩翩公子的形象。長得不咋滴,比如說倒霉的鐘馗,一臉大胡子都沒用,考上狀元都被故意涮下來。
這說明,臉仍然是最重要的!唉,從古至今都是看臉的世界。
![]()
明代戴進《鐘馗夜游圖》
沈從文的《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就說過胡須是個裝飾品,同時也是成熟的外在體現。
比如那句老話“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而現代人不留胡子,最重要的是對時間的珍惜。
打工人哪能像古人那樣“晨起對鏡梳云鬢,閑來拈須作小詩”?那也是有錢人家的生活,面朝黃土的人可沒這種待遇。
下班之后累得不行,哪有時間打理?因為修個“美須”也是要靠技術和保養的,于是就算留胡子也變成一種邋遢、頹廢的形象。
![]()
杰森·莫瑪
曾有調查男性平均剃須時間僅1.7分鐘,包括我本人也是,直接拿個電動剃須刀那叫一個“削髯如泥”,快如閃電!
你以為明星們留個胡子很好看?他們從洗面奶、精華油到各種噴霧,防瘙癢防干燥什么的,保養起來是真的麻煩。
每天修剪、清潔、塑形,光想想就已經感覺頭皮發麻了。
其實新中國后,曾有過衛生運動,不提倡留胡子。因為很多普通人蓄須的結果,除了藏跳蚤沒有任何好處,這個觀念就一直保持下去了。
![]()
梁朝偉
我們不是失去了留胡子的能力,而是選擇了更高效的生活方式,畢竟多睡十分鐘都很重要。
有人說留胡子可以吸引女生注意,可拉倒吧!長得帥怎么都好看,否則在女生眼中就是“油膩”,起到反效果。
氣質這玩意,是長時間沉淀出來的,在現代人看來胡子只能算錦上添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