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蘭這張1967年的照片,拍在臺北士林官邸,那時候她正好64歲,穿著一身講究的旗袍,臉上帶著點笑意,看起來精神頭還挺足。這照片其實是她去給宋美齡過70歲生日的時候留下的,那年宋美齡生日宴請了不少人,姚玉蘭作為老熟人,被請去唱了段京劇。姚玉蘭本是京劇演員出身,早年唱青衣和刀馬旦,嗓子亮堂,身段利索,這么大年紀還能上臺,確實不容易。照片里她站得筆直,頭發梳得整齊,衣服上繡的花紋清晰可見,顯示出她對儀容的在意。杜月笙去世十幾年了,她一個人在臺灣過日子,低調得很,這張照片算是她晚年少有的公開記錄。
![]()
姚玉蘭1903年生在湖北漢口,家里是梨園世家,爸媽都唱戲。她媽筱蘭英是老生,爸姚長海唱梆子青衣,從小耳濡目染,她九歲就拜師學藝,十二歲登臺,十四歲已經在漢口和周邊小有名氣。早年她巡演過不少地方,演的戲多是傳統劇目,像《穆柯寨》之類的,觀眾喜歡她那股勁頭。杜月笙是上海青幫的老大,早年就聽說過她,喜歡看京劇,尤其留意年輕的女演員。1928年,黃金榮請姚玉蘭到上海演出,她帶著媽和妹妹姚玉英一起來,演了《虹霓關》,杜月笙在臺下盯著看。演出后,他安排她們住自家客棧,利用權勢接近姚玉蘭。杜月笙那時候在上海灘一手遮天,姚玉蘭一家不敢得罪他。姚玉英在那趟上海行中生病,沒多久就沒了,杜月笙覺得可惜,但還是說服姚媽,讓姚玉蘭嫁給他,當了第四房太太。那年姚玉蘭25歲,杜月笙40歲出頭。
![]()
婚后姚玉蘭在杜家地位不低,她聰明,會來事,不插手杜月笙在外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還偶爾給他出點主意。杜月笙在外頭花錢如流水,涉黑涉賭,姚玉蘭管好自家那一攤,生了四個孩子:兒子杜維善、杜維嵩,女兒杜美如、杜美霞。這些孩子后來分散各地,有的去了美國,有的留在臺灣。姚玉蘭自己沒完全放下唱戲,偶爾在家里或朋友圈子里哼兩句,但主要精力放在帶孩子和打理家務上。杜月笙另外還惦記孟小冬,那是個京劇老生,早年成名,人稱“冬皇”。姚玉蘭和孟小冬1922年演出時認識,兩人關系好,成了姐妹。孟小冬1927年嫁給梅蘭芳,1931年離婚,杜月笙插手幫忙,請律師,幫孟小冬從梅家拿了筆補償費。后來孟小冬也進了杜家門,但沒馬上辦婚禮,一直拖到1950年。
杜月笙的日子在1940年代末開始走下坡路,1949年他看形勢不對,帶著一家子去了香港,沒答應蔣介石去臺灣的邀約。他知道去了臺灣可能沒自由,香港相對松散點。那時候杜月笙身體不行了,哮喘老犯,錢也散得差不多了。1950年,他在香港和孟小冬辦了個簡單婚禮,總算給了名分。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63歲。
姚玉蘭負責后事,把遺體運到臺灣新北市汐止安葬,那地方是杜家買的墓地。她自己也留在臺灣,住臺北,生活簡單,不愛拋頭露面。孩子們大了,各有各的事,她就偶爾見見老朋友,唱唱戲解悶。孟小冬起初留在香港,過得不太順,姚玉蘭寫信邀她來臺灣,1967年孟小冬終于來了,住臺北東門町,和杜美霞一起,深居簡出,不再上臺唱戲。
![]()
這張照片的價值,不光是姚玉蘭個人,還反映了那個時代從大陸到臺灣的遷徙。杜月笙一家是典型,1949年走香港,1951年后散到臺灣。姚玉蘭適應力強,從梨園到黑幫夫人,再到寡婦,她沒抱怨,踏實過日子。杜月笙的負面事不少,像幫派火并,操控工會,他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姚玉蘭嫁他也是時代所迫。她的故事接地氣,就跟很多老一輩女人一樣,嫁雞隨雞,咬牙扛過去。那照片里她64歲,看起來還行,證明她保養得好,沒讓歲月壓垮。
姚玉蘭的子女后來各有發展,杜維善在美國做生意,杜維嵩在臺灣從政,杜美如嫁人后定居臺灣,杜美霞陪媽到最后。姚玉蘭教他們低調,別沾杜月笙的老路。1983年她走時,葬在臺灣,子女辦了簡單葬禮。孟小冬的墓也在附近,兩人姐妹一場,到頭來埋一處。杜月笙的傳奇多是負面,姚玉蘭的部分是正面,但整體看,她的一生是被動的,隨波逐流。
![]()
總的說,1967年這張照片是姚玉蘭晚年縮影,她64歲,風韻還在,但背后是坎坷。梨園出身,嫁黑幫,流亡臺灣,唱戲到老。她沒大富大貴,但活到80歲,算長壽。杜家后人現在很少提她,媒體偶爾挖挖舊聞。那照片提醒人,時代變遷下,個人命運多無奈。姚玉蘭的故事,有點像老上海的尾聲,在臺灣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