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毀,一篇文救”
如果你走在南昌的贛江邊上,遠遠就能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樓,在陽光下閃著琉璃瓦的光。這座樓就是大名鼎鼎的滕王閣。你可能知道它是南昌的地標建筑,拍婚紗照的熱門地點,還是5A景區。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座閣樓從唐朝建到現在,已經塌了二十多次,被火燒了十幾次,戰火毀了幾次,還每次都被爭著搶著重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離譜?
滕王閣的“傳奇人生”,得從唐朝一個王爺的私宅說起。唐永徽四年,也就是公元653年,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當了洪州都督,他覺得南昌風景不錯,就在贛江邊建了個高樓,取名“滕王閣”。
![]()
本來只是個王爺自娛自樂的小別墅,誰知道因緣際會,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頂流打卡地”。
這個轉折點發生在唐上元二年(675年),當時洪州新任都督閻伯嶼請了一堆文人雅士來閣上喝酒唱詩,準備辦個文化晚宴來刷刷政績。他本來打算讓自己女婿孟學士來朗誦一篇事先準備好的文章,以示“家學淵源”。
結果王勃,一個路過的年輕人,被臨時請來湊熱鬧,誰料他當場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直接把全場震成木雕泥塑,主辦方都傻眼了。閻伯嶼的計劃泡湯了,王勃卻一炮而紅。
![]()
從此以后,滕王閣就不是普通的樓了,它成了文人心中的圣地,像是古代文藝圈的“C位”。唐代張九齡、白居易、杜牧來過;宋代蘇軾、李清照也不落后,每個人都要在這兒留詩一首,才算到此一游。
可以說,滕王閣就是古代文人的朋友圈打卡點,誰來了都得留個段子。
可惜的是,這閣樓命里犯火。唐大中二年,第一把火來了,把閣樓燒得干干凈凈。此后的千年里,滕王閣幾乎成了火災、戰亂、年久失修的代名詞。
你要是數一數,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和現代,它被毀了二十多次,光火災就有十幾次。清朝的時候尤其慘,康熙年間短短幾十年里就燒了五次,每次燒完又有人修,像打不死的小強。
![]()
這就讓人好奇了,一個樓,老是塌,老是修,它到底值不值得?答案是:值!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座樓,它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千年來中國文人精神的寄托,是歷代官員和統治者爭相“蹭熱度”的文化IP。
滕王閣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它有王勃的《滕王閣序》加持,這篇文章被譽為駢文巔峰,幾乎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天花板”,堪稱一篇文章帶紅一座樓。
第二,南昌地理位置優越,閣樓坐落在贛江之畔,風景如畫,每次修復后很快就能吸引八方游客,帶動地方影響力。
第三,歷代統治者都擅長用文化工程來增強統治合法性,修滕王閣就是一種“文化秀肌肉”的方式,不僅能拉攏文人,還能向百姓展示“我重視傳統文化”。
![]()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它再塌二十次,只要那篇文章還在,只要文人的情懷還在,它就值得被一修再修。它就像中華文化的“復讀機”,每毀一次,就有人按下重播鍵,讓它重新站起來。
“燒不盡的文化地標”
要說中國古代的閣樓多了去了,黃鶴樓、岳陽樓、蓬萊閣,各個都能寫一篇論文。但唯獨滕王閣,成了“最能塌也最能紅”的存在。為什么呢?說到底,它不只是文化地標,還是一個歷代權力者的“政治舞臺”。
我們可以從明清兩朝的修建頻率看出端倪。明朝七次重建,清朝十三次,幾乎每隔幾十年就要來一次“重啟”。而每次重建背后,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政績。
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南昌之后,第一時間就在滕王閣辦了慶功宴,順便把閣樓改名“迎恩閣”,意思是“感謝上天保佑咱打勝仗”。這操作,既安撫了百姓,又展示了自己的“天命所歸”。
![]()
再比如清朝康熙年間,每次火災后,地方巡撫幾乎都是第一時間組織重建。你以為他們是熱愛文化?不全是。更多時候,這是一次“官場KPI”,修閣樓、辦詩會、請文人題字,這是古代官員的“文藝政績工程”。
你修得好,詩人來得多,文章傳得廣,說不定皇帝看了高興,升官加爵都不是夢。
但滕王閣也不只是官員“刷政績”的工具,它的文化影響力也是實打實的。當年王勃的《滕王閣序》一出,后世文人紛紛前來“朝圣”。到了宋代,連蘇軾那種大咖都要在這寫詩,李清照也曾在此寄托愁思。
文人們一邊欣賞贛江美景,一邊感慨人生如夢,寫下無數傳世佳作。你可以說滕王閣是一座文學的燈塔,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把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烙印在這座樓上。
![]()
到了近現代,這種“文以載道”的傳統依然延續。民國時期,滕王閣在北伐戰爭中被燒毀,那時的軍閥岳思寅下令焚城,閣樓燒了整整三天三夜,只剩下石匾孤零零地立在廢墟中。后來,岳思寅和張鳳岐雙雙被處決,這也成了一種“歷史的懲罰”。
新中國成立后,一度擱置的滕王閣重建計劃終于提上日程。1942年,梁思成和莫宗江根據《營造法式》和宋代繪畫,繪制了重建草圖。
1983年正式奠基,1989年新閣落成,主體高達57.5米,占地一萬三千平方米,采用的是“仿宋風格”,既保留傳統意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這次重建,不僅是建筑復原,更是文化復興。
![]()
你可能會問,現在科技發達了,不需要靠修樓來“秀文化”了吧?其實恰恰相反,現在我們更講究文化自信,像滕王閣這樣的歷史建筑,不僅是旅游名片,更是民族記憶和精神坐標。
數據顯示,滕王閣近年來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00萬人次,門票收入和周邊文創產品帶來相當可觀的文旅效益。它不僅是“文化資產”,更是“經濟引擎”。
所以說,滕王閣不止是文人打卡地,更是歷代政治、文化、經濟三位一體的交匯點。它被毀無數次,卻總有人愿意為它重新添磚加瓦,這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人骨子里,對文化的執念,從未斷過。
一座閣樓,映照千年文化的堅韌與浪漫
滕王閣為什么能塌塌修修修修塌塌還屹立千年?說到底,它不是靠一磚一瓦撐起來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文化、對歷史、對精神家園的堅持與熱愛。它是一座樓,更是一種情懷。
![]()
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承受過火災、兵亂、遺忘,也見證了復興、重建和榮耀。它見過文人醉酒揮毫,也見過軍閥一把火毀樓;它曾是權力的展臺,也成了百姓的驕傲。滕王閣用它被反復“燒毀又重生”的命運,講述了一種中國式的堅韌:不怕輸、不怕毀、只怕你忘了自己是誰。
今天,我們站在滕王閣前,不只是看一座古樓,更是在對千百年前那些寫詩、修樓、重建的無名者們致敬。
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文化這個東西,不怕毀滅,就怕沒人再記得。所幸,滕王閣還在,我們還在說它的故事,它就永遠不會真正倒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