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邊境的心腹之患是匈奴。
匈奴輕疾悍亟之兵,至如疾風,去如收電,畜牧為業,弧弓射獵,逐獸隨草,居處無常,難得而制。匈奴人精力充沛、組織嚴密、能征善戰。平定了中原的劉邦派遣韓王信駐守在漢朝北部邊界,防范匈奴的進攻。但是,匈奴屢次南下襲擾,韓王信明不是對手,不得不多次求和,后來索性投靠匈奴。
劉邦親率人馬征討,沒想到在白登被圍了七天七夜,據說想了一點不光彩的招才讓匈奴退了兵。自此走了和親的道路,雙方罷兵,免于邊境遭匈奴襲擾。
![]()
漢武帝在即位之后就想一舉洗刷祖宗的恥辱,主動出兵攻打匈奴,除了漢高祖劉邦和匈奴有著極大有著歷史淵源之外,匈奴還騷擾漢朝的呂后。在劉邦死后,年僅16歲的劉盈即位,這時呂后臨朝聽政,而匈奴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后,立刻寫了一封信送給呂后:“孤憤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憤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封信中不僅有調戲呂后與劉邦的意思,更是將呂后的地位貶到了極致,侮辱了整個漢朝,打了整個漢朝的臉面。這是整個漢朝不能接受的,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漢武帝即使要打了幾百年,利用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去進行大規模的長途跋涉,也要把匈奴給消滅的原因。
漢朝出了兩位名將,衛青與霍去病,漢軍在他們的率領下,一直打得匈奴叫苦連迭。一舉收復了河套地區,打得匈奴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但是我們知道,霍去病初次出征只有十七歲,二十四歲就英年早逝,與衛青不過是新手騎將,而匈奴明顯是騎兵老手,匈奴人異常兇悍,從小騎射,漢人卻不是,而且是在匈奴人的腹地打機動戰,漢人的補給還困難,即使是這樣漢還多次擊敗匈奴并追殺千里。
![]()
為什么漢武帝能把匈奴壓在地上碾壓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作者陳湯說匈奴的兵器不行,匈奴軍隊裝備很差,鐵制兵器很少,往往還用青銅制的短劍、短刀,箭簇只能用骨質的,漢人的裝備好多了,鐵制環首刀、強弓硬弩,所以往往要十個匈奴人才能抵得上一個漢軍士兵,但漢武帝能滅匈奴絕不僅僅是武器精良這么簡單。
一、國力的強大,支撐得起打持久戰’
從漢代開始,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都是歷史上公認的盛世。漢文景時代,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史記?平淮傳》 就是說糧倉里堆的糧食太多都腐爛了,穿錢的繩子都斷了,普通百姓家家都有馬,道路上騎馬的都成群了,誰要是騎乘小馬或者母馬都沒臉去參加聚會
但事實上,西漢經過近七十年休養生息,前期只是積累財富階段,最富庶的還是漢武帝時期。匈奴屬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戰事時匈奴王下令,傳令快騎嘵喻各部,每戶出馬出丁,立刻就能結集起一支厐大的軍隊,無戰事時,兵丁歸戶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沒有常備軍隊的游牧民族。
由于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廣闊無垠的大漠之中,方圓百里只有幾十戶牧民,加之沒有發達的通訊系統,匈奴人很難在和平時期應對突發事件。白登圍困劉邦七天七夜,又后撤兵,很大程度是自己的補給不夠,只能撤兵。
![]()
二、鼓勵養馬,并以此建立了可與匈奴匹敵的騎兵部隊。
漢人馬匹少,不善于騎射,漢武帝的解決方式粗暴有效:頒布養馬令,舉全國之力養馬;最終有馬40萬,民間養馬無數,大家聚會在一起,經常找不到栓馬的地方,然后從全國各地調糧食到邊疆,準備大決戰。任用桑弘羊理財,鹽鐵官營,將大量財富集中以供軍需。
因為漢人馬術不精,漢武帝訓練了專業騎兵隊伍作戰。在騎兵對決的背后,是漢武帝以數萬武卒加上幾倍的民夫,組成了移動的補給后勤基地,支撐著漢軍達到匈奴王庭,從而一舉戰敗匈奴。衛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來不及大規模集結軍隊,只能各部牧民自發迎敵,當然不是漢朝大軍的對手,被殺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狽的逃往西方,越過烏拉爾山進入歐洲。
三、戰術上的創新
在漢初的時候,漢軍騎兵比較少,又多以騎射為主,騎兵中有許多胡人。所以漢軍對匈奴人的放風箏戰術是很熟悉的。在思考破解之道之時,漢人注意到了“下馬地斗,則胡不如漢”這一基本事實,這是因為匈奴人的體格、訓練組織以及武器裝備水平遠不如漢軍。于是漢軍的主要思路就是在盡量保持能夠和匈奴騎兵對射而不虛的同時,盡量把戰斗轉化成近身白刃戰,從而達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
![]()
匈奴是游牧民族,重兵不容易集結,漢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回、包抄、突襲,連續進攻,不給敵手以喘息的機會,漢軍騎兵一邊利用強弓硬弩與對方對射,一邊想法圍堵匈奴騎兵隊;圍堵成功之后下馬謀求和匈奴白刃戰,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敵,給匈奴軍以大創聚殲,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漢武帝并不是一味的選擇強硬,他一面攻擊匈奴部隊,另一方面也和西域其他國家進行聯系,和大宛、大月氏等國進行良好的貿易往來,與這些國家建立很好的關系,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漢軍先弱后強,循序推進,切斷匈奴各部之間的聯系,分而制之,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注意主力與偏師之間的戰略配合,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重創敵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戰爭中人的作用最大,漢武帝用人得當,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功不可沒。他以春秋九世之仇為大義,凝聚人心,使舉國上下團結一心,迎戰匈奴。最終打得匈奴人只能越過烏拉爾山逃入歐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