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對于皇帝來說,猛將就是一把雙刃劍,對付敵人時他們不含糊,對付主人時他們也不會留手。而且越是鋒利的“寶劍”,就越容易傷到主人。
歷史上至少有十把這樣的“雙刃劍”,也就是至少有十位“功高震主”的猛將。
這十位猛將指的是哪十個人?他們都是什么下場?
先秦時期
在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天下之前,秦國就曾出現過一位“功高蓋主”的猛將,他就是被后世尊稱為“殺神”的白起。
白起是秦昭襄王手下的一位名將,他曾指揮伊闕之戰,帶領秦軍大破魏韓聯軍,這一戰,斬敵二十四萬。
伊闕之戰意義重大,此戰的勝利代表著秦國的東進之路已被掃平,秦國可以隨時東出。
公元前279年,白起又帶兵大舉進攻楚國,他直接攻占了楚國的國都,可惜沒能抓到楚國的君主。
在之后的日子里,白起又多次出戰,屢戰屢勝,從未失利。
白起一生中最出名的一戰,當屬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白起擊敗趙括,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
這是白起的巔峰之戰,也是白起最失敗的一戰,雖然白起消滅了趙國所有的軍事力量,但是昏庸的秦昭襄王不允許白起消滅趙國。
兩人因此鬧得很不愉快,君臣間隙初顯。
數年后,秦昭襄王再次興兵伐趙,但屢戰屢敗,他只好求助于已經被棄置許久的白起。
但是白起認為,現在的秦軍根本沒有戰斗力,就算是他也打不贏,因此他拒絕出戰,直接告老還鄉。
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是自恃功高,想要趁火打劫,因此他直接送走了白起。
在這些猛將中,白起還算是比較文雅溫和的一位,但是他有功勞在身,就算他想與世無爭,秦昭襄王也不會輕易放過他的。畢竟,功高到底震不震主這個事,不是白起說了算的,而是秦昭襄王這個“主”說了才算。
白起死后,秦國人落淚,敵國人高興不已。
最高興的當然就是趙國,因為白起給趙國帶來的傷害是最大的。
不過,趙國并沒有吸取教訓,因為就在不久的將來,趙國也犯了這種“自毀長城”的錯誤。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趙國是最難啃的骨頭,而趙國之所以這么硬,就是因為有名將李牧鎮守,王翦無法突破。
想要消滅趙國,就必須除掉李牧,于是王翦就使了一招離間計。李牧為了保護趙國,立過很多大功,但是他從未因此討要賞賜。
可惜,李牧立下的這些功勞,卻被趙王當作了威脅,他一直都不信任李牧。
而王翦在得知此事后,馬上抓住機會,開始散布關于李牧的謠言。
趙王很快便聽信了這些謠言,再加上趙王身邊的寵臣郭開已經被秦國收買,李牧很快便被趙王賜死了。
沒有了李牧,趙國再也扛不住秦國的進攻,所以很快就滅亡了。
趙國滅亡后,秦國勢如破竹,很快便消滅了另外幾個國家,統一了六國。
秦漢時期
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就屬王翦立功最多,除了主動投降的韓國,其他五國的滅亡都與王翦有關。
因此,在戰爭結束后,王翦就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功臣。
但是,王翦知道白起的結局,親手操控了李牧的死,他對于功高震主的體會遠超常人,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準備隱退了。
但是,秦始皇并非一般的帝王,他知道王翦“功高震主”,但是他并不擔心,因為哪怕他相信王翦的忠誠。
所以,秦始皇不但沒有殺害王翦,還將他留在了身邊。
而王翦也成為了第一個善終的“功高蓋主”之將。
秦始皇結束了五百年的亂世,但是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秦朝滅亡后就是楚漢爭霸,楚漢爭霸期間最耀眼的武將當然是“兵仙”韓信。
韓信是劉邦稱帝之路上最重要的人,若不是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絕對當不了皇帝。
因為韓信有無數次機會可以自立為王,但他沒有這樣做。
韓信的功勞大,實力強,而且忠心耿耿,是一個最完美的手下。
但可惜劉邦心中的自卑讓他不由自主地開始懷疑韓信,韓信為他立下的那些功勞,都在提醒劉邦,讓劉邦認清自己不如韓信的事實。
接受了這個事實的劉邦不得不想辦法貶低別人,而韓信太厲害,貶不夠,只能殺。
韓信死后,大漢沒有了護國將軍,險些被呂后給禍害到滅亡,幸好還有陳平周勃敢站出來反對呂雉。
呂雉也去世后,漢文帝劉恒即位,劉恒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本想害死幫助了自己的陳平周勃,但陳平自己老死了,周勃被關進大牢后,被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救了出來。
漢文帝雖然沒能整死周勃,但是漢文帝之子漢景帝,整死了周勃之子周亞夫。
漢景帝劉啟剛一即位,便爆發了“七國之亂”,周亞夫在危急存亡之時挺身而出,保住了漢景帝的皇位。
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后,漢景帝忌憚周亞夫的聲望和實力,將他活活餓死了。
南北朝時期
兩漢結束之后,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心不古的時代。
南北朝時期,就算父子之間也沒有絕對的信任,皇帝與武將之間更是沒有信任。
為了爭權奪利,這些人什么都干得出來。
斛律光,北魏、北齊時期的名將,多次擊敗北周的軍隊,立下赫赫戰功,憑借戰功當上了左丞相。
他當了左丞相之后,位高權重,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北周第五位皇帝高緯也認為斛律光有不臣之心,于是他與另外兩個大臣聯手,殺了斛律光。
斛律光死后,北周皇帝宇文邕非常高興,之前他一直很忌憚斛律光,現在斛律光居然被他們自己人給害死了。
宇文邕知道這種殺害功臣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他沒有教給自己的兒子。
宇文邕去世后,他的兒子宇文赟即位。
宇文邕的弟弟宇文憲驍勇善戰,立功無數,再加上他是皇親國戚,因此在朝中位高權重。
而宇文赟猜忌皇叔宇文憲,于是便設計把他殺了。
盡管宇文憲真的非常老實,很多人為他求情,宇文赟還是不想放過自己這個叔叔。
說完了北朝,南朝其實也有這種事發生,南齊蕭道成手下有個叫張敬兒的將軍,非常厲害,在蕭道成打天下的時候提供了很多幫助。
但是由于張敬兒的軍事才能太過卓越,功勞太過耀眼,引來了齊武帝的猜忌。
齊武帝即位后,懷疑張敬兒有二心,于是便將其誘入宮中處死。
唐宋時期
唐朝開國時的最大功臣就是李世民,但李世民是皇子,他雖然“功高震主”,招人猜忌,但他可以正常繼承皇位,所以不作數。
除去李世民,唐朝第一位功高震主的武將在“安史之亂”時期出現,他就是平定了叛亂的郭子儀。不過郭子儀提前做了準備,因此他也善終。
北宋開國時就沒有打仗,因此也沒有那種“功高震主”的武將,不過一個都沒有就代表著每一個都是,趙匡胤平等地“傷害”了每一位武將。
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宋朝怕是連一個名將都出不了,南宋初年有一位名將叫“岳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惜也被害死了。
功勞越大越會被針對這件事,其實挺別扭的,這些武將和大臣為了得到賞賜或者得到其他的什么東西,會努力幫助皇帝去辦事。
但是在辦成事之后,皇帝有可能會將他們棄之如敝屣。
如果早知道是這樣的結局,人們肯定不會再幫助這位皇帝,眾人辦事的積極性就會下降。
也就是說,既不能出力,也不能不出力。
而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們既希望手下的人有能力,又希望他們不要那么有能力。
這些矛盾的根源就是“人心”,人心中的貪婪毀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因此才會導致這些奇怪的矛盾,這些有功之人才會死得這么慘。
十位“功高震主”的猛將分別是:白起、李牧、王翦、韓信、周亞夫、斛律光、宇文憲、張敬兒、郭子儀、岳飛。善終的僅有王翦和郭子儀。
唐宋之后這樣的人幾乎就沒有了,因為人們都懂得了隱藏鋒芒,有些厲害人物立了功之后直接就走了,不會留在皇帝身邊等死……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