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初冬的風掠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阿爾山河村,卷起秸稈地的層層金浪,卻卷不散這片冬牧場里沸騰的生機。數千只羊如流動的云絮在牧場鋪展,數百頭牛馬似棕褐色的雕塑群錯落其間,它們在秸稈間低頭覓食的窸窣聲響,與遠處山巒的風聲、藍天的雀鳴交織,在草原深處奏響一曲雄渾又靈動的畜牧歡歌。
![]()
阿爾山河村像一顆鑲嵌在巴林右旗北部草原的明珠,畜牧業是村民們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這片冬牧場,是牧民們為牲畜精心編織的“越冬暖巢”。每到秋收后,玉米秸稈在牧場鋪成厚絨絨的“黃金毯”,羊兒在其間蹦跳如撒歡的精靈,牛群低頭咀嚼時脖頸的褶皺里落滿陽光,馬兒甩動尾巴的姿態瀟灑似草原的舞者——農業廢棄物的“變廢為寶”,讓冬牧場成了牲畜的“能量工廠”,更成了牧民與土地共生的智慧結晶。
![]()
“你看這羊兒,吃著秸稈長肉,身上的藍漆標記是咱的‘管理密碼’!”牧民巴雅爾圖蹲在羊群旁,粗糙的手掌撫過一只羔羊的脊背,眼中的笑意比草原的陽光還暖。在阿爾山河村,畜牧產業早已不是“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模樣:西門塔爾牛的花斑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良種肉羊的羊毛蓬松如棉絮,馬匹的鬃毛在風中飛揚如絲——近年來,村里牲畜存欄量以年均12%的速度攀升,良種覆蓋率沖破85%的關卡,畜牧產業的“引擎”在草原深處轟鳴作響。
![]()
這轟鳴的背后,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精彩碰撞。鎮里的養殖專家定期來牧場“把脈問診”,手機里的“畜牧農技小程序”能隨時查詢飼喂配方,牧民們騎著摩托巡場時,口袋里的智能耳標檢測儀正實時傳輸著牲畜的健康數據……從“靠天養畜”到“科技助牧”,阿爾山河村的牧民們把“藍漆標記分類法”玩出了新花樣,養殖效率在精細化管理中實現了“三級跳”。更讓人振奮的是,村里的羊肉、牛肉通過電商冷鏈“坐上”飛機、“跑”上高鐵,從草原牧場直抵都市餐桌,牧民們的收入也跟著“芝麻開花節節高”。
![]()
在產業崛起的同時,阿爾山河村的草原始終保持著“天蒼蒼,野茫茫”的本真模樣。冬牧場的輪牧制度像一把精密的標尺,牧民們根據草場“呼吸”的節奏劃定放牧區域,讓草原在“休養”與“滋養”間找到完美平衡。如今,牧場的草長勢一年勝一年,天空的藍愈發澄澈,連遷徙的候鳥都把這里當成了“中途驛站”——生態與產業的共舞,讓這片冬牧場成了草原可持續發展的鮮活樣本。
畜牧產業的繁榮,正為阿爾山河村的振興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寬敞的牧家樂里飄出奶茶香,新建的文化廣場上牧民們跳著安代舞,攝影愛好者的鏡頭里,冬牧場的牲畜群與遠山構成的“大地藝術”頻頻出圈……當“畜牧觀光”的種子在這片土地萌芽,阿爾山河村的振興之路,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愿景加速奔跑。
當最后一縷夕陽給牧場鍍上金邊,歸圈的牲畜群在雪地上踩出串串蹄印,像給草原寫下的詩行。阿爾山河村的冬牧場,是牲畜的越冬搖籃,是牧民的幸福底色,更是草原鄉村在振興浪潮中揚起的風帆。在這片充滿韌性與希望的土地上,畜牧的歡歌仍在繼續,振興的長卷正緩緩鋪展,讓“草原畜牧之鄉”的榮光,在巴林右旗的天際下愈發璀璨奪目。(李富)
來源:法制新聞聯播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