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愁菜農笑!牛津爆料:多菜少肉飲食,五年后改寫上億人工作命
中午點外賣時,你有沒有想過選沙拉還是漢堡,不只關乎填飽肚子?
牛津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炸了鍋!
到2030年,全球多吃蔬菜、少吃肉的飲食轉變,會讓1.06億個農業崗位消失,但同時又會冒出5600萬個新崗位。
一邊是飯碗突然沒了,一邊是新活急著招人,這場悄無聲息的變革,正攥著千萬人的生計,藏著太多人沒注意到的細節。
![]()
答案其實藏在“效率”里,這項登在《柳葉刀·行星健康》上的研究,分析了179個國家的農業數據,把道理講得很明白。
畜牧業太“費人”了,養牛養豬不僅要占大片牧場,還得投入不少人力盯著,比如一個普通牧場管100頭牛可能需要5個人。
可換成種蔬菜、豆類,同樣的人力能照料好幾畝地,效率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
也正因如此,數據才顯得特別扎眼。
消失的崗位基本都集中在畜牧業,全球農業勞動力整體要減少5%-28%,像澳大利亞、阿根廷這些靠牧場吃飯的國家,部分地區的崗位甚至可能砍半。
而新增的崗位全扎堆在園藝業。
![]()
不管是種番茄、豆角還是蘋果,單這一塊就得多要1800萬到5600人,現在云南、東南亞那些蔬菜主產區,已經開始提前招人儲備了。
更意外的是還有隱藏好處,全球每年能省下2900億到9950億美元的勞動力成本,差不多相當于多了大半個小國家的GDP。
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這場轉變里受益,差別全看“靠什么吃飯”。
![]()
最愁的要數傳統畜牧業從業者,比如蒙古的牧民、阿根廷的牧場工人,他們祖祖輩輩都靠養牲口謀生。
現在崗位說少就少,不少人連轉行的方向都摸不著,有些家庭甚至要面臨“沒人雇”的困境。
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卻是天大的機會。
園藝業發達的地區不用說,像我國山東、云南的蔬菜基地,現在已經在擴產能,需要的工人越來越多。
![]()
就連想入行的年輕人、農村女性也能分到新崗位,畢竟種蔬菜、管果園的技術門檻不算高,只要肯學就能上手。
甘肅成縣就是個例子,早就靠著培訓種核桃、花椒的技術,讓不少原來沒活干的人找到了新出路,現在當地園藝工的收入,比之前干雜活還高不少。
就連咱們普通消費者也能沾光,蔬菜供應多了,價格可能會降,平時買菜能少花點錢,還能吃得更健康。
![]()
光看到崗位“一減一增”還不夠,關鍵是怎么讓丟了工作的人“接住”新機會,別讓變革變成“意外打擊”。
研究里也提到,必須靠政策提前規劃,不能等問題來了再慌。
政府可以先設個“農業轉型基金”,給那些靠牧場吃飯的地區撥錢,幫他們發展新產業。
![]()
比如把閑置的牧場改成采摘園、生態農場,既能吸引游客,又能創造服務業的新崗位,讓牧民不用離開家鄉就能換活干。
培訓也得跟上,不能光說“你去種蔬菜”,還得教怎么種、怎么防病蟲害、怎么賣出去。
云南有些地方就做得好,直接跟蔬菜加工廠合作,培訓內容全按工廠需求來,工人培訓完直接上崗,不用擔心學了沒用。
![]()
企業也能搭把手,現在不少地方搞智能溫室、植物工廠,需要懂點技術的工人,給原來的牧場工人做數字農業培訓。
這樣一來,他們也能轉型成“新農人”,收入說不定還能漲一截。
說到底,這場從“餐桌”開始的就業變革,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事。
![]()
你今天多吃一口蔬菜,可能就幫遠方的農民多了一個新選擇,而那些丟了牧場工作的人,也未必就沒了出路。
關鍵是別讓“變革”變成“沒人管”,提前搭好政策、培訓的“橋”,讓想轉行的人有方向、有技能。
![]()
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在這場轉變里,都能抓住自己的飯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