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場高規格國際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的一番話,讓在場的很多印度學者當場沉默。
他直接戳破了一個很多人不愿直視的事實:美國之所以對中國敵意越來越強,不是因為中國做了什么“錯事”,而是因為中國太成功了。
這話不客氣,但說得直白。薩克斯的核心觀點是,美國的問題不是中國威脅了它,而是中國繞開了美國設定的游戲規則,照樣贏了比賽。
對很多西方精英來說,這比“挑戰”還難接受。因為這不是輸了比賽,而是輸了面子。
薩克斯沒有像過去的專家那樣談什么“意識形態沖突”“制度差異”這些抽象詞匯,他把問題說得很清楚:中國的崛起是在美國不幫忙、甚至處處設限的前提下發生的。
這種成功,正是美國最不能接受的。
在那場由印度知名智庫舉辦的會議上,薩克斯一開口就引發熱議。他說,美國嘴上說中國“不透明”“脅迫性外交”,但這些說法更像是包裝過的情緒發泄。
他指出,美國的實際焦慮,是中國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成績,而且速度和規模都令人咋舌。
而中國過去這些年的確做了很多,比如中國過去幾十年讓8億多人脫貧,占全球減貧總量的70%以上。再比如,中國的高鐵已超過4.2萬公里,是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行業,中國的太陽能和風電設備出口已經占據主導地位。還有全球產業鏈,中國的供應體系完整到幾乎沒有國家能一比一復制。
這些成績不是靠著美國的技術或市場“施舍”得來的,而是中國自己硬生生干出來的。
薩克斯的話很直白,美國最不爽的,其實就是中國沒按它的劇本走,結果還走得比它快。
他還提到,美國今天對中國的打壓,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上,其實是一種赤裸裸的遏制邏輯。
在2023年他接受采訪時就說過,美國的政策核心不是“競爭”,而是“堵路”。堵住中國科技升級的路,因為怕未來失控。
這番話放在印度說,自然不只是說給中國聽的。薩克斯其實是在提醒印度,不要對美國的“好感”太當真。
今天美國對印度笑臉相迎,是因為印度現在還不夠強。一旦真的強了,今天對中國做的那一套,明天就可能復制到印度身上。
印度這些年確實有不小的野心,想借中美之間的裂縫,把一部分產業鏈拉到自己手里。
但薩克斯提醒,想法可以有,但不能靠幻想。他直接指出,印度要想復制中國的制造業奇跡,光靠“外資進來”和“政策口號”是遠遠不夠的。
他提到,印度在制造業占GDP比重上遠落后于中國,而且基礎設施短板太明顯。比如港口、電力、交通這些看起來很“傳統”的東西,其實才是制造業的命根子。
沒有這些支撐,再多的“印度制造”計劃也只是口號。
薩克斯一針見血地點出:印度的問題不是缺少機會,而是缺少準備。地緣政治給了印度一個窗口,但如果國內改革跟不上,那這個窗口也只是擺設。
他說,美國可以幫你做生意,但不會幫你做基礎設施。要強大,得靠自己。
在場的印度學者聽完之后表情復雜。因為這些話雖然扎心,但確實說中了問題根子。印度媒體也開始有反思,
薩克斯還提到,美國現在對印度這么熱情,其實是因為印度還沒長成“對手”。但只要哪天真成長起來了,美國的態度就會變。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的日本在半導體和汽車領域崛起,美國也是一開始歡迎,后來就開始打壓,最后搞出了《廣場協議》。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套路不會輕易改變。薩克斯的潛臺詞是:美國歡迎你,不代表你就是朋友。它歡迎的,是“可控”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個難以駕馭的對手。
一位美國智庫研究員在文中寫道,美國之所以拉攏印度,是因為短期內印度不會威脅到它的全球主導地位,但長期要警惕印度成為“第二個中國”。
這話說得不算太直,但意思已經很明顯。
薩克斯的這番話,其實也是在敲打美國。他說,美國現在的對外戰略越來越情緒化,不是基于理性競爭,而是基于一種“被超越”的恐慌。這種恐慌驅動下的政策,結果往往是做了很多事,但效果卻很差。
比如對中國的貿易戰,打了幾年,不但沒讓中國崩潰,反而讓中國的內循環變得更加完整。
反倒是美國自己,通脹高了,供應鏈混亂了,最后還得靠印度和東南亞補貨。這種自損八百的打法,根本經不起長期消耗。
薩克斯這番話之所以值得反復琢磨,是因為他沒有站在誰的立場說話,而是站在現實的角度指出了問題根源。他的“成功焦慮論”,比那些喊“冷戰回歸”的聲音更真實,也更值得各國冷靜思考。
參考資料:
薩克斯:特朗普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北京日報客戶端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