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劃分12個大軍區,同時擁有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5大軍種,以及8總部:總參部、總政部、訓練總監部、總后勤部、總財務部、總干部部、總軍械部、武裝力量監察部。
![]()
1957年以后,軍隊進行軍隊精簡改革,五大軍種改為陸、海、空三軍;八總部改為總參、總政、總后勤部。
三總部雖然都是大軍區正職,相比總參、總政而言,總后勤部實際地位不同,這是由于歷史決定的。
總參主管三軍作戰工作,抗戰時期由葉帥擔任,解放戰爭時彭老總擔任,后因指揮西北野戰軍,周、葉帥擔任。
新中國成立后,徐老總擔任總長,可因為身體不好,第一副總長聶老總代理總長。為加強總參領導工作,從幾大戰區調來副司令擔任副總長,華東粟裕為第二副總長、中南黃克誠為第三副總長、西北張宗遜為第四副總長等。
部隊以打仗為主,是全軍軍事工作的領導機關,是解放軍的總司令部。
總政部與總參部的地位同等重要,就相當于軍事主官與政治主官一樣。
![]()
總參部屬于軍事主官負責打仗,總政部負責軍隊思想工作。
我們知道政治工作是軍隊生命線,紅軍時期部隊如何發展壯大起來,抗戰時期如何讓只有幾萬人的紅軍部隊,發展到幾十萬部隊,解放戰爭時又如何發展到幾百萬的部隊,這一切都離不開政治思想工作。
打仗軍事指揮重要,可政治工作起到的作用是精神上的,我軍在軍事和政治的雙重領導下,
戰爭年代,毛、王、陳、任、劉等擔任過該職務;解放后,羅榮桓調任總政部主任。
說到總后勤部,相對來說在戰爭年代并沒有很高。
盡管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以充分體現出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可在戰爭年代很多人一直錯誤的觀念,只有老、弱、病等干部才留在后方干后勤,只要身體好都希望到前線殺敵立功。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干后勤。
戰爭年代葉季壯、范樹德、楊至成、楊立三先后擔任后。
![]()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志愿軍面對現代化作戰情況下,后勤工作才有了一個里程碑的跨越。現代化戰爭下,哪里有前線和后方之分?后方也是前線,如何應對敵人是一個新課題。過去戰爭年代都是根據地的老鄉支援糧食,解放戰爭時民工支前,可現代化戰爭下,這些需要進一步改變,需要專業化,防御化等。
解放后,黃克誠、洪學智對總后勤等貢獻奠定了很大基礎。1959年以后,總后換將,上級明確要求后勤保障的地位要提上來。盡管三總部理論時是平級,總參、總政負責人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總后從1956年以后是上將、中將擔任。
從軍銜和資歷是不同,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總政主任兼副秘書長。在實際工作中,副總長與總政部副主任與總后勤部長職權差不多。
1960年,廣州軍委擴大會議后,軍委負責人找總后部長談話:后勤就是要從工作上來提高位置,后勤的戰略建設要納入全家戰備建設的范圍之內,成為一臺戲。軍委決定讓你與主管全軍作戰和戰備建設的副總長楊成武密切合作。
總后部長接到指示,在具體工作上把與楊副總長看成這項工作的直接領導,以總后部長的身份對楊的工作很支持。
總參和總政在軍中起到的實際地位高于總后,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到1982年以后。六十年代,羅瑞卿、楊成武、黃永勝主持總參,同時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總政主任擔任軍委副秘書長,協助工作。到七十年代,總參葉、鄧都負責過;總政主任也是軍委副秘書長等;
1982年以后軍委換屆,總長、總政主任、以及總后部長都成為軍委副秘書長,他們的職務和在軍委的兼職都是一樣的。
當然這樣的改變,不僅是人事安排的問題,而是隨著現代化戰爭下,總后勤工作是越來越重要的緣故,總后勤經過幾十年才追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