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誰能想到,央視推出的諜戰題材劇《沉默的榮耀》,竟讓觀眾陷入“一邊震撼一邊心塞”的撕裂式觀感?
![]()
輿論的關注點早已偏離吳石將軍驚心動魄的潛伏往事,反而聚焦于吳越眼角細密的紋路與曾黎面部飽受爭議的狀態!
前一秒還沉浸在由和偉演繹的吳石角色中——那種連呼吸都帶著壓迫感的表演張力,瞬間將人拉入那個危機四伏的年代;下一秒鏡頭轉向曾黎飾演的王碧奎,滿屏期待便如玻璃般碎裂。
![]()
本應莊重致敬革命先輩的正劇,為何被一張“非自然”的臉攪亂了基調?
當臉蛋成為情報
諜戰類作品的魅力在于“無聲處引爆驚雷”,這種獨特的戲劇能量,決定了演員的臉部早已超越普通表情工具的功能定位。
![]()
它是一種精密裝置,是傳遞暗語、執行偽裝、甚至暴露致命漏洞的情報終端。
一個地下工作者必須能在公開場合完美掩飾真實情緒,又能在私下面對組織時流露真意,這種瞬時切換要求面部肌肉具備極高的協調性與控制精度,如同可精準撥動的情緒開關。
![]()
哪怕是一個嘴角輕微抽動,或是一瞥轉瞬即逝的目光,都可能構成劇情的關鍵轉折點。
劇中朱楓一角便是典型范例。吳越所飾這位聯絡員,在菜市場一邊麻利地稱重找零,一邊用指尖在秤桿上敲出摩斯密碼的節奏。
![]()
她臉上掛著小商販特有的平和笑意以作掩護,目光卻緊緊鎖定對方袖口那一抹不合常理的血漬。
同一張面孔同時承擔著偽裝身份、傳遞機密、偵測危險三重任務,這才是一部合格諜戰劇應有的質感體現。
![]()
反觀王碧奎這一角色——作為吳石將軍的妻子,她的心理層次極為復雜:對丈夫行為存疑,卻又無法確認真相,內心交織著不安、依戀與掙扎。
倘若演員面部無法呈現這些微妙的心理波動,角色的存在便失去根基,整部劇的真實邏輯也將隨之崩塌。
![]()
當演員最核心的表達工具因外部干預而失效,其后果無疑是毀滅性的——它直接瓦解了人物可信度,使原本緊張的情節鏈條出現斷裂。
曾黎飾演的王碧奎,正是這場爭議風暴的核心。觀眾反饋異常尖銳,形容她的面容“呆滯”、“浮腫”,像“剛出爐的發面饅頭”,更有甚者稱之為“塑料面具”。
![]()
尤其在特寫鏡頭下,這些問題被無限放大。
有一場母子互動戲份,原設定為溫情流露時刻,她試圖展現微笑,嘴角機械上提,但眼神空洞無光,毫無溫度可言。
隨著動作展開,過度飽滿的蘋果肌顯得愈發鼓脹,傳遞出的不是慈愛,而是令人不適的距離感與虛假感。
![]()
更嚴重的是那場與丈夫訣別的高潮戲,本應是全劇情感頂點,需調動深層情緒感染觀眾。
然而曾黎的面部似乎完全脫離控制,僅靠鼻翼擴張和嘴部動作“模仿悲傷”,臉部整體僵硬緊繃,難以傳達心碎的遞進層次。
![]()
一場本該催人淚下的離別戲,最終淪為網友口中的“尷尬苦情秀”。有專業分析指出,頻繁的醫美填充可能導致面部43塊肌肉中近半數運動受限。
這種“表達系統失能”并非孤例。劇中出演女特務的隆妮也因類似問題遭到批評——那張缺乏動態變化的臉配上呆滯眼神,被觀眾調侃“不像臥底,倒像走秀模特”。
![]()
一個需要高度偽裝的角色,尚未行動就已暴露破綻,這無異于從根本上摧毀了敘事前提。
皺紋的雄辯之力
與凝固、膨脹形成強烈對照的,是一張能夠自由舒展、承載歲月印記的面容。其上的每一道紋理,都能轉化為角色深度的語言,成為傳遞復雜情感與堅定信念的有效媒介。
![]()
49歲的吳越飾演的朱楓,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絕色美人。造型樸素,身著灰布衣裳,眼角皺紋清晰可見。但這張臉貢獻了全劇最具沖擊力的表演片段。
一段無臺詞哭戲堪稱典范:得知噩耗后,她獨自佇立院中,全程沉默。
![]()
鏡頭緩緩推近,只見她的眼眶從微紅逐漸加深,情緒在體內翻騰積蓄,最終一滴滾燙淚水悄然滑過嘴角。
整個過程僅依靠眼神流轉與細微表情變化,便將巨大的悲慟與革命者的隱忍刻畫得入木三分。
![]()
觀眾的眼睛不容欺騙,“她的皺紋里全是故事”、“真實的面孔才讓人安心”等評價不絕于耳。
在吳越身上,時間留下的痕跡不再是需要遮掩的缺陷,而是角色歷經滄桑的生命履歷。她的表演被稱為“長在骨子里的”,面孔是情感的“通道”,而非阻隔內心的“屏障”。
![]()
同樣踐行這一職業精神的還有男主角于和偉。為貼近歷史上吳石將軍的形象,他主動減重十斤,使雙頰明顯凹陷。
這種通過調整自身面部結構來服務于角色塑造的做法,正是把臉當作專業工具使用的表現,而非執著于維持偶像式的完美外觀。
![]()
他所塑造的吳石,既有革命者的堅毅果敢,也有為人夫、為人父的溫情一面,被觀眾盛贊“仿佛從泛黃檔案中走出的歷史人物”。
觀眾不想看臉想看心
![]()
《沉默的榮耀》引發的這場討論,標志著主流觀眾審美取向正在發生深刻遷移。人們不再滿足于演員外表的精致或年輕態,而是更加看重表演背后那份源自職業敬畏的真實力量。
需要強調的是,觀眾并非全盤否定醫美行為本身,他們真正抵制的是以“整容臉”掩蓋演技短板的本末倒置現象。
![]()
他們所推崇的也不是單純的天然狀態,而是那種讓自然成為演技基石的專業態度。
曾黎的經歷無疑是對業內長期盛行的“顏值崇拜”風氣的一記沉重警鐘。她曾是中戲96級明星班的耀眼存在,被同窗保劍鋒稱為“中戲兩百年難得一見的美女”。
![]()
早年在《男才女貌》中飾演顏如玉時,她眼中有光、靈氣四溢,贏得無數贊譽。從當年的靈動脫俗,到如今的表演困局,觀眾惋惜的不僅是天賦浪費,更是演員職業操守的滑坡。
更具說服力的例子來自非科班出身的魏晨,他在劇中飾演副官聶曦,憑借皺眉、撇嘴、凌厲目光等一系列精準細節,成功構建起立體人物形象,甚至被部分觀眾譽為“救場擔當”。
![]()
這恰恰說明,在觀眾心中,后天的努力程度與對角色的理解深度,遠比先天容貌優勢或所謂“科班光環”更具分量。
結語
![]()
當“整容臉”頻頻現身嚴肅正劇之中,究竟是觀眾過于嚴苛,還是某些演員的職業能力確實出現了偏差?
那么大家現在是否還愿意為那些表情僵硬、演技匱乏的“精致面孔”付出耐心與信任?
參考資料:
@沉默的榮耀官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