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最新消息顯示,4日,英法等30多國的代表齊聚西班牙,舉行了閉門會議,討論下一階段對烏克蘭的支持。
報道指出,此次討論主要聚焦2個方面:財政和防務需求、法律和外交框架。
《今日俄羅斯》聲稱,這次會議采取了最高級別的保密措施,所有參會的人都不允許帶電子設備,這種罕見的防范等級暗示著會議內容可能涉及敏感軍事部署。
就在會議前夕,澤連斯基通過《烏克蘭真理報》釋放消息,確認收到了更多“愛國者”防空系統,并對德國履行協議表示感謝。
但隨后俄方就潑下冷水:這些防空系統對當前戰局影響有限。
此外,美國的態度依然是變了又變。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此前報道,美國國防部同意援烏“戰斧”巡航導彈,只等特朗普最后敲定。
奈何,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迅速給予了否定,聲稱“從未真正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戰斧’”,有時候得讓他們打一架。”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此前特朗普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術。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善變,也讓澤連斯基政府感到擔憂。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澤連斯基親赴紅軍城前線的舉動顯得格外意味深長。
根據烏方發布的信息,澤連斯基抵達了紅軍城前線,不僅與士兵會面,還直接聽取軍官關于戰線狀況的報告,商討軍事裝備緊急供應和后勤改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和情報負責人布達諾夫也已抵達前線,這意味著烏克蘭最高軍事指揮體系已全面前移。
紅軍城并非普通的戰場。
它曾是烏克蘭耗時多年修建的頓巴斯防線核心,地底隧道縱橫交錯,地表工事密布,被西方軍事專家稱為“東方凡爾登”。
![]()
然而,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上任后,徹底改變了戰術:不強攻、不冒進,而是以火力優勢蠶食周邊據點,切斷補給線,將堡壘化為“囚籠”。
從巴赫穆特到北頓涅茨克,同一劇本反復上演——烏軍死守城池,俄軍圍點打援,最終烏軍精銳在消耗戰中血流成河。
紅軍城戰役的重要性從雙方兵力部署可見一斑。
澤連斯基透露,俄羅斯在該方向集結了高達17萬兵力,而對這座戰前人口僅6.1萬的城市來說,如此規模的部隊幾乎形成鐵桶合圍。
與此同時,烏克蘭方面不僅調集常規部隊,還投入了特種部隊和特工人員,試圖通過在紅軍城外20公里處的多布羅皮利亞發起反攻來牽制俄軍。
澤連斯基在視察期間明確表示頓巴斯地區是“烏克蘭的烏東”,這一表態被解讀為烏克蘭不惜代價堅守陣地的信號。
此外,他還給出了一個新的說法:紅軍城破城之日,就是烏克蘭勝利之時。
![]()
估計普京也沒想到,澤連斯基會認為,“紅軍城會是拖垮俄羅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澤連斯基陣營近期釋放的這一論調,看似是絕地反擊的宣言,實則暴露了戰略困境,或許也是烏軍堅持不撤的原因之一。
烏軍試圖將紅軍城變成第二個巴赫穆特,用“傷敵一百自損一萬”的消耗戰拖住俄軍。但軍事數據顯示,巴赫穆特戰役中俄瓦格納集團陣亡約2萬人,而烏軍傷亡超7萬——所謂的“拖垮”更像自我安慰。
面對俄軍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烏軍不僅反攻乏力,連基本防線都難以維持。
人手短缺成為烏克蘭面臨的致命難題,而美國的猶豫不決更讓局勢雪上加霜。盡管西班牙馬德里聚集了30國代表密商援烏,但五角大樓的軍需清單仍需等待特朗普批準。
事實上,西班牙的秘密會議、特朗普的“戰斧”懸念、澤連斯基的前線視察,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后,是各方勢力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重新布局。
![]()
分析指出,紅軍城戰役的結果或將直接影響未來沖突走向。
若烏克蘭能在此抵擋住俄軍攻勢,甚至實現有效反攻,將極大提升西方繼續援助的信心;反之,若這座城市失守,不僅意味著烏軍失去重要要塞,更可能導致西方援助態度的進一步動搖。
在這場重要的對決中,澤連斯基的前線現身既是提振士氣的必要之舉,也是向西方盟友展示決心的政治表演。
目前來看,紅軍城的結局似乎已進入倒計時。烏軍特種部隊與特工大規模增援,俄軍溫壓彈運輸車夜間疾馳前線,雙方都在為最后攤牌儲備籌碼。
但戰場之外,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
隨著俄軍包圍圈逐漸收緊,紅軍城戰事已進入最嚴峻時刻。烏克蘭能否守住這道防線,不僅取決于士兵的勇氣,更系于美歐的決策。
對于俄羅斯而言,美國不表態就是好事,但對于烏克蘭來說,就像特朗普這樣耗下去,很快就會遭不住。
也就是說,西方陣營的最終決定,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俄烏沖突是在短期內結束,還是繼續演變成更長久的“消耗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