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南部紅河岸邊,一座3000多年前的西周城址——姚河塬遺址,以其宏大的規模和豐富的遺存向世人展示著我國古代西北邊疆的壯闊歷史。這里不僅是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國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諸侯級墓葬,更以其貫穿西周始終的考古遺存,實證周王朝通過分封制對西北邊疆實施有效管控,為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材料。
姚河塬遺址對于探尋西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研究西周王朝建立后對西部邊緣地區控制的管理模式,認識西周時期的西北邊陲族群交融、文化面貌和社會變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今年8月,姚河塬遺址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其保護與活化利用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
![]()
▲姚河塬遺址鑄銅作坊區。圖片由馬強提供

戰略要地:西周王朝的西北防御屏障
姚河塬城址位于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北部,地處六盤山(隴山)東麓、涇水流域上游,坐落于紅河源頭處的李兒河、小河、大河匯流切割的三角形臺塬上。自2017年開展考古發掘以來,這座面積達92萬平方米的城址,面貌逐漸清晰。
考古確認,該城址從商代晚期延續到春秋早期,貫穿了整個西周歷史。城址不僅有夯土城墻,還環繞著護城壕。城墻位于城址區中部,呈南北走向,殘存300余米,寬約8.5米,殘高約4米;護城壕寬8.4米、深約4米左右,可見其反復使用、多次清淤痕跡。城墻、城壕將整個城址分為內城(東城)和外城(西城)兩個部分,這對于認識商周時期西北邊陲封國的內外城功能布局、城墻的功能結構、構筑方式等有著重要意義。
整座城址布局規整,功能分區明確:內城東部集中了諸侯國君家族墓地、鑄銅作坊區、制陶作坊區、宗廟宮殿建筑群等重要功能區;外城則分布著制陶作坊、半地穴式房址、地坑院等。城址內有寬5米左右的道路,渠池水網交錯,表現出先民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內城中部的宗廟宮殿基址區已完整清理地坑院1處,保存多孔橫向掏挖坑壁形成的窯洞式房屋及半地穴房址等,窯洞壁面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大面積黑色煙炱痕跡。另有3組地面式夯土墻建筑群,已完整揭露1組,有夯土墻房址6間,保留有壁柱、取暖設施等。
姚河塬遺址處于周人疆域的西北邊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址巧妙地利用李兒河和小河以及西側高聳的六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并結合人工構筑的城墻城壕,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防御體系,軍事上易守難攻。

卜辭“獲侯”:揭開西周封國之史
姚河塬遺址最具歷史價值的發現之一,是出土了甲骨文150余字,所涉內容包括農業生產、巡狩、戰爭等。這是目前繼陜西周原遺址之外,西北地區發現的字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西周甲骨文。這些甲骨文分別出土于墓地、鑄銅作坊、房址等,從城址的中心到邊緣區域都有發現,表明該城址人群使用文字比較頻繁。
尤為關鍵的是,甲骨文中出現了“入戎于獲侯”等文字。周滅商后,廣封諸侯,但現存史料中并未提及“獲國”。通過“獲侯”相關卜辭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姚河塬遺址可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諸侯國“獲國”的都邑城址。
西周初年,推行“啟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政策,在政治傳統上延續商代制度,同時按照周代制度劃分封地。“侯”是西周授予分封國統治者的頭銜。
![]()
▲姚河塬遺址出土的“稼稷”甲骨文。圖片由馬強提供
姚河塬遺址甲骨文中記載有大量與戎人相關內容,直接反映了西周諸侯國與周邊戎人族群的交往。這種交往不僅限于軍事對抗,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動。從遺址文化面貌來看,這里有殷商、劉家、寺洼、北方、西周等多種文化因素共存,反映了多族群混居、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
![]()
▲姚河塬遺址諸侯國君墓葬出土的象牙梳篦。圖片由馬強提供
在城址東北部諸侯國君家族墓葬區,考古工作者清理了43座墓葬,其中西周墓葬40座。這些墓葬呈現出多種文化特征:墓室內殉人、殉牲,墓底墓主人腰部位置挖坑埋狗,即所謂的腰坑殉狗,這些是殷商文化的典型特征;而把馬車和馬分開埋葬,尤其是車輛分拆為部件掩埋,即拆車葬等葬俗方面又表現出周文化的特點。同時,有的出土器物展現出甘肅臨洮洮河流域、平涼莊浪縣徐家碾遺址、慶陽合水縣九站遺址等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的寺洼文化特征;另有以花邊口沿、附加堆紋、高領直頸類器物為主的北方文化等因素。
墓地中還發現了4組互相連通的墓葬,這種連通狀況僅存在于墓葬的上半部分,有狹窄的過道相通。這是西周考古中的首次發現,發掘人員稱其為“組墓葬”,從墓葬規模及出土遺物來看,可能分屬于4代諸侯國君。
姚河塬遺址諸侯國君家族墓葬區4座車馬坑和6座馬坑的發現堪稱亮點。馬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馬的引進和馴養技術的傳播,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自商代晚期起,殉馬習俗漸成,并在西周融入“周禮”體系,成為等級制度的重要載體。
![]()
▲姚河塬遺址墓地清理出的馬坑。圖片由馬強提供
姚河塬遺址的車馬坑、馬坑從北、東、南三個方向繞著墓地的外圍呈弧形分布,西側為一段南北向的壕溝,為墓葬的兆溝。所有墓葬均沒有突破車馬坑、馬坑以及這條兆溝的范圍,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塋域范圍。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其中的3座馬坑共計17匹馬骨的DNA采樣分析發現,馬的毛色一致或相近,由此推測當時在選擇馬匹陪葬或祭祀時是有統一標準的。進一步將馬的毛色與全國其他地區的馬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相較于中原的馬來說,姚河塬遺址出土的馬的毛色更為豐富,但與西方的馬相比,其毛色又相對單一。全基因組學綜合同位素等其他信息分析,這里的馬種應該是從西方引進的。
這些研究發現不僅反映了姚河塬作為軍事前哨基地的特點,也揭示了姚河塬西周封國與歐亞草原地區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稼穡匠心:農牧交錯與工業發展
作為北方農牧交錯地帶,姚河塬城址既是周王朝抵御西戎的屏障,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北傳播的連接點。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其中的“稼稷”記載證實了該區域主要種植粟(小米)。這些文字材料為了解西周封國的農業生產、工業發展以及與周邊族群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
通過對遺址區灰坑、房址等遺跡土樣的浮選工作,考古人員獲取了大量炭化植物遺存,其中包括粟、黍、大麥、小麥、大豆、大麻等農作物遺存,以及糙葉黃耆、狗尾草、早熟禾、豬毛菜、藜、冷蒿、馬藺等其他植物遺存。分析表明,姚河塬遺址的旱作農業相當發達,以粟、黍為主要農作物,麥類作物次之。
在畜牧養殖上,姚河塬人群主要以馴養食草類動物為主,反映其農牧結合的混合經濟形態。這揭示了距今3000多年前,農牧交錯地區畜牧業成分增強,可能是受歐亞草原游牧文化和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
結合野生植物遺存和動物骨骼的出土情況來看,姚河塬遺址在西周時期具有相當豐富的畜牧資源,不僅植物資源被用作飼草,家畜糞便也成為燃料的來源之一。
經對遺址采集的近4000塊木炭進行鑒定,其中有27個植物種屬,櫟屬占比最高,其次是松樹,再次是柏屬。這些表明姚河塬先民除了在遺址周邊獲取櫟屬、禾本科、榛屬、竹亞科、柳屬、槭屬、鵝耳櫪屬等植物木材供日常使用外,還會離開遺址到較遠的高山地帶獲取松、柏云杉等木材,用以墓葬等特殊用途。
此外,姚河塬遺址出土陶器的脂質殘留物等,也從飲食上反映了該區域農牧交錯的多樣性和融合性。
![]()
▲姚河塬遺址鑄銅作坊區出土遺物。圖片由馬強提供
姚河塬城址發現的鑄銅作坊區面積達5000平方米,是迄今已知最西北的一處西周鑄銅作坊。作坊區清理發掘了諸如儲水池、水渠、取土坑、儲泥坑、羼和料堆積、工棚(陰干設施)、烘范窯、踩踏面、爐子、澆鑄區等遺跡。目前總計出土陶范2000余塊,可分為容器、車馬器、兵器模、工具范模等,另有刻刀、磨石、石刀、骨錐等翻范刻模、鑄銅過程中要使用到的相關工具。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鑄銅作坊區的相關遺跡主要是圍繞作坊區中部的一個大型儲水池和一條東西向的水渠分布,水渠的沿用時間較久,有過3次清淤行為。鑄銅相關活動圍繞水渠的南北兩側以及中部的儲水池開展。水渠北側主要是取土坑、羼和料堆積區、澄泥堆放區、烘范窯、半地穴式的工棚、澆鑄區等,呈現出一整套完整的鑄銅操作鏈。
商周時期,鑄銅工業受商周王室嚴格管控,是一項神秘且技術不外流的手藝,鑄銅工匠往往是世襲制。周滅商之后,隨著分封制的實施,大批殷遺民鑄銅工匠遷移到一些重要的諸侯國從事鑄銅活動,從而使商代晚期嚴格管控的鑄銅技術開始逐漸外流。姚河塬鑄銅作坊的發現,正是這種技術傳播和文化交流的見證。
從目前出土的陶范來看,泥芯比陶范多,且陶范多為素面,多屬車馬器、工具與武器范,而少見容器范。即便有容器的陶范,其造型也相對簡單且多素面,不見紋飾范。這表明姚河塬的鑄銅技術可能主要用于生產實用器物,而非精美的禮器,反映了邊陲地區的技術特點。

共生共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的縮影
姚河塬遺址的考古發現,實證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地區就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密切聯系,不同族群之間有著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
姚河塬城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當今學界對西周時期西北邊疆的認知。傳統觀點認為,西周王朝的統治中心在關中平原,其西北邊界大致在隴山一線。姚河塬遺址位于隴東寧夏南部,證明西周王朝的行政控制和軍事力量已進入隴山地區,深入至當時所謂的“戎狄”之地。
![]()
▲姚河塬遺址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圖片由馬強提供
姚河塬遺址展現的歷史圖景遠比文獻記載復雜和豐富。這里不是簡單的華夏與戎狄對峙的前線,而是一個多族群共生共存、文化交流融合的活躍區域,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社會格局。這種多元一體格局表現在多個方面:在人群構成上,周人、殷遺民、當地戎人等多種人群共同生活,并通過通婚方式血緣交融;在物質文化上,農業與牧業相結合,有著不同文化因素的器物共存并用;在軍事組織上,周人與戎人既有戰爭又互相融合,是具有連續性的周文化在西北地區的橋頭堡。
![]()
▲姚河塬遺址出土的玉鳳。圖片由馬強提供
除了修筑相當規模的城址和高等級墓葬以外,西周封國人群還擁有高度的青銅鑄造技術,以及象牙器、瓷器、玉器、綠松石等奢侈品的交流和獲取網絡。這種多元一體格局正是中華文明的特質,也是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不斷、發展興盛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姚河塬遺址僅發掘了1萬平方米,而各方面的力量也在匯聚:2024年10月,彭陽縣姚河塬遺址管理所成立,總投資3929萬元的考古標本庫房項目正在推進,投資650萬元的鑄銅作坊區展示提升項目完成方案編制,投資1200萬元的城墻城垣本體保護項目也在醞釀中……姚河塬遺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繼續,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發現,為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漫長歷程提供更多實物證據。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本文是寧夏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寧夏百年考古發現與研究(1923-2023)”(項目編號23NXAKG01)的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周芳 吳艷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