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歷十一月一日,也就是十一月第一天,也是農歷九月十二日,傳統習俗既有蒙古族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也有西方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無論參與何種習俗,其核心價值都在于通過文化傳承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今天公歷十一月第一天,記住“吃二樣,做一事”習俗,順遂幸福過深秋!
![]()
一、吃二樣
2025 年 11 月 1 日是個特別的日子,東西方兩大文化節日重合。品嘗這些傳統美食,不僅滿足味蕾,更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傳承。無論是蒙古族對自然的感恩,福州 "做半段" 的豐收喜悅,還是萬圣節的奇思妙想,食物始終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最佳紐帶。
1、吃羊排
農歷九月十二日是蒙古族 "斯日格大典"日,斯日格大典是蒙古族成吉思汗 "四時大典" 中的秋季大祭,烤羊肉象征豐收與富足,用于招待尊貴賓客。羊排因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而備受喜愛,但由于一些人對羊肉的膻味較為敏感,因此烹飪羊排時常常面臨去腥增香的挑戰。
![]()
食材:新鮮羊排、鹽、大蔥、洋蔥、姜、大蒜、蘋果、梨、蜂蜜、孜然、白胡椒、花椒、海鹽、干辣椒
![]()
做法:1、先把所有蘸料,放平底鍋,炒香,然后用破壁機打碎。2、用鹽搓羊排,然后放入洋蔥、大蒜、大蔥、姜絲、蘋果、梨、蜂蜜,抓拌羊排,腌制30-60分鐘,你可以把腌料切碎,也可以打碎腌羊排。3、把腌料擦掉,撒上剛才制作的料粉,烤箱210度預熱后烤30分鐘。4、發面餅切成塊,在烤羊排的最后五分鐘,把餅塞羊排下方,做成羊油烤餅,開吃!
![]()
2、吃太平燕
太平燕是福州著名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它由扁肉燕與鴨蛋共煮,因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 諧音,寓意“太平”,即有“太平燕”之說。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所以有“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的說法。包扁肉的燕皮是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搟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肉,可以說是“肉包肉”。
![]()
食材:豬肉、肉燕皮、鵪鶉蛋、小蔥、生抽、料酒、醋、香油、鹽、蝦油
![]()
做法:1、將豬前腿肉洗凈剁碎,加入適量鹽、味精、生抽、料酒、蝦油,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再加入蔥末和香油幾滴攪拌均勻。2、取一片肉燕皮,在邊上點上些清水,或者噴一點水在燕皮上,稍后包肉燕時會更容易捏緊成形。3、用筷子挑些肉餡,不要太多,要不會撐破皮。把燕皮收口捏緊,包成肉燕。4、包好的肉燕碼在平的容器上,不要碼得太密,避免肉燕粘連。5、燒開水,上鍋蒸10分鐘,等肉燕變成褐色,關火出鍋。6、鵪鶉蛋煮熟剝殼,鍋入清水煮沸后肉燕、鵪鶉蛋加入鹽、雞精。燕皮的特點是久煮不爛,也不會糊鍋,等肉燕浮起后,就可以出鍋了,最后淋上幾滴香油和醋,撒上蔥花,上桌開吃。
![]()
二、做一事:親子派對活動
公歷十一月一日和農歷九月十二日是東西方兩大文化節日重合。可以準備水果、糕點,向祖先牌位行禮,講述家族故事,用南瓜、玉米、稻穗等秋季作物裝飾家居,制作豐收角,寓意豐收,制作馬頭琴模型或蒙古包剪紙,了解草原文化。在南瓜上雕刻蒙古族圖騰,混搭蒙古族和萬圣節元素的創意裝扮,孩子們裝扮成 "小蒙古勇士" 或 "南瓜精靈" 討糖。
![]()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