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牛肉時,聰明人專挑這3個部位,全是精華,學會再買保證不吃虧
![]()
每次站在菜市場的牛肉攤前,我都像在解讀一串沒密鑰的密碼,
“外脊”“里脊”長得幾乎孿生,“牛腩”“牛霖”價格差出半截,老板嘴里的“這個嫩”“那個香”聽得人云里霧里。
早年我就犯過傻,把牛霖當里脊買回家炒,結果嚼得腮幫子發酸,最后全喂了隔壁大黃。
后來跟肉攤老黃混熟了才摸清門道:
牛身上藏著三塊“黃金肉”,懂行的人閉眼搶,不懂的人路過都錯過。
![]()
第一塊必須是牛里脊,江湖人稱“菲力”,算是牛肉界的“白月光”。
這肉藏在牛腰椎內側,是全身上下運動量最少的肌肉,跟養在深閨的大家閨秀似的,幾乎不沾筋膜和脂肪。
每頭牛就那么兩條,總共不到5公斤,跟牛肉界的限量款似的,價格雖偏高但絕對物有所值。
挑牛里脊有三個訣竅,記準了不會錯:
先看顏色,新鮮的是淡粉紅色帶光澤,像初春的桃花瓣,深褐色的別碰;
再摸手感,用指腹輕按能迅速回彈,軟塌塌的說明不新鮮;
最后聞氣味,正經的牛里脊帶著淡淡的奶香,有腥氣的直接轉身。
做法上它堪稱“萬金油”,切2厘米厚煎牛排,撒點鹽和黑胡椒,煎到表面微焦內里帶粉,咬下去肉汁能飆出來;
要是炒杭椒牛柳,順紋切條用淀粉抓勻,急火快炒30秒就得出鍋,老一點都浪費了這好食材。
![]()
第二塊是牛腱子,鹵味界的“扛把子”,懂吃的人專盯著它的筋花下手。
這部位在牛的前后腿,是牛活動最頻繁的地方,所以肉質緊實,筋肉交錯得跟天然花紋似的。
這里面還分高低檔:前腱叫“梅花腱”,筋花細碎漂亮,鹵好后口感彈牙;
后腱是“金錢腱”,肉質更緊實,切出來的片能看到一圈圈筋絡,下酒絕了。
買牛腱子千萬別貪瘦,
得挑那種筋膜分布均勻的,用手摸著緊實有彈性,顏色深紅發亮的才新鮮。
我鹵牛腱子有個祖傳小技巧:先冷水泡兩小時去血水,用竹簽扎滿小孔再腌,鹵的時候加塊老陳皮去膩,
燉到筷子能輕松戳透就關火,泡在鹵汁里冷藏過夜再切,那香味能把樓上傳來的。
要是圖省事,切薄片做牛肉面澆頭,連湯都鮮得掉眉毛,比外面館子的扎實多了。
![]()
第三塊是牛腩,燉煮界的“靈魂擔當”,冬天燉一鍋能暖透整個身子。
但別以為牛肚子上的肉都叫牛腩,
正經牛腩得是腹部靠近肋骨的位置,得有“瘦肉-筋膜-脂肪”的三層分層,跟千層蛋糕似的。
細分下來坑腩帶筋膜最香,爽腩有層軟膠質,腩尾肥瘦最均勻,各有各的妙處。
挑牛腩得認準“油花均勻、筋膜透亮”這八個字,那些純瘦沒筋的,燉出來準柴得塞牙。
我家每周必做番茄牛腩,把牛腩切塊焯水,跟炒出沙的番茄一起倒進砂鍋,
加兩顆八角慢燉兩小時,最后連湯汁都得拌三碗米飯。
去年冬天燉了鍋蘿卜牛腩,香味飄到三樓,鄰居大媽特意敲門問是不是燉了什么好東西,足見這部位的魅力。
![]()
順帶說句避坑指南,現在市場上有些“低價牛肉”其實是拼接肉,看著漂亮實則口感差。
分辨的法子特簡單:真牛肉紋理清晰自然,纖維粗糙分明;
拼接肉紋理雜亂,用手一摸可能有黏膩感,按壓后回彈很慢。
還有別信“萬能牛肉”的說法,牛里脊燉不得,牛腩煎不了,什么部位配什么做法,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
其實買牛肉跟做人一個理,貴的不一定對,對的才是真的值。
這三塊部位各有千秋:牛里脊吃的是細嫩,牛腱子品的是筋道,牛腩圖的是軟糯,吃透了它們的脾氣,不管煎炒燉鹵都能出彩。
下次再去菜市場,直接報出這三個部位,肉販子一看就知道遇到懂行的,保準給你挑最新鮮的貨。
趕緊把這篇收藏起來,下次買牛肉照著挑,保準花錢不虧,做飯有面,
說不定還能成朋友圈的“牛肉達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