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實話,看到國家發改委最新召開的發布會,我第一反應是:這回動真格的了。
量子科技、腦機接口、核聚變能……這些直接定調要搞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你品,這個措辭——不是“探索”、不是“研究”,是直接要變現成錢。
這些都寫進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等等,我算了一下,這次《建議》比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多圈定了兩個賽道: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些領域已經從“看得見”進化到“摸得著”了
然后我就開始翻各個城市的布局,不看不知道,一看直呼好家伙,這場仗早就悄悄打響了
1.合肥這個“理工男”,量子領域直接殺瘋了
合肥量子產業全球排第二,僅次于舊金山——這個數據我反復確認了三遍。
中國前四的量子企業,三家在合肥。什么概念?就是你去硅谷轉一圈,發現安徽老鄉已經占領高地了。
但你仔細想想也正常,人家中科大在那兒擺著呢,那可是培養了一堆“科學怪人”的地方。再加上合肥那個“財政引導+基金矩陣”的玩法,直接把錢砸到刀刃上,不搞虛的。
“祖沖之三號”、“本源悟空”……這些名字聽著就霸氣。但說實話,我更關心的是——這玩意兒能干啥?
量子計算現在最靠譜的應用方向,一個是金融風控(算得特別快),一個是新藥研發(模擬分子結構)。北京和上海顯然看準了這個,正在往“場景化”那個方向猛沖。
![]()
北京玩的是“政產學研用”閉環,實驗室出技術,企業搞落地,政府給場景;上海另辟蹊徑搞中性原子量子計算,還拉上商湯、華為一起干。
這就是頂層城市的打法——技術、資金、場景,一個都不能少
2.深圳這個“速度狂魔”,把合成生物做成了流水線
要說生物制造,上海、北京確實家底厚,畢竟張江、中科院那些機構擺在那兒。
但深圳,這個城市真的有點“離譜”。
全國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近一半落在深圳?什么鬼?你以為合成生物是開餐館嗎?說開就開?
仔細一查才發現,深圳把這事兒玩成了“產業化流水線”——華大基因提供基礎工具,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搞技術突破,光明區那個“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直接把實驗室產品變成量產貨。
從基因編輯到發酵罐,從細胞工廠到終端產品,深圳把整條鏈路打通了。
這個速度,真的很深圳。
上海走的是“高端路線”,復星醫藥、藥明康德那些巨頭在搞細胞治療、基因藥物;北京更偏學術,昌平那個集聚區雖然企業多,但還在“技術驗證”階段。
而深圳呢?人家已經在想怎么賣貨了
天津那個化工底子確實強,巴斯夫、諾維信這些外企都往那兒跑,但說實話,工業端和消費端還是兩回事兒
![]()
3.北京上海廣州,搶的是氫能那張“能源牌”
氫能這個東西,其實挺微妙的。
你說它重要吧,確實是清潔能源的未來;你說它成熟吧,加氫站都沒幾個,車也不多
但這次《建議》把“氫能和核聚變能”綁在一起提,就很有意思了——這倆東西一個解決交通,一個解決發電,合起來就是“能源革命”
北京的玩法是“全產業鏈布局”,從燃料電池催化劑到加氫站網絡,再到內蒙古綠電制氫項目,直接把整個閉環串起來了。而且人家還參與ITER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這個是真·頂層設計。
上海更務實一點,3300輛燃料電池車、6900萬公里純氫行駛——這個數據擺在那兒,說明人家不是紙上談兵。
廣州那個《若干措施》我仔細看了,18條政策覆蓋全環節,直接拿真金白銀砸。黃埔區那20多個項目,總投資40億元,這個力度不小了。
佛山喊著要搞“中國氫能產業之都”,重慶玩綠氫制備,成都、深圳、西安在核聚變的關鍵部件上各有突破。
這個賽道,現在還沒分出勝負,但已經殺紅眼了
4.腦機接口:上海搞產業,北京抓技術,深圳搶應用
腦機接口這個東西,我之前一直以為是“科幻小說里的玩意兒”。
結果今年一看,上海建了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北京出臺了行動方案,深圳的非侵入式設備已經在游戲、教育領域鋪開了
你說這發展速度,是不是有點快?
上海的打法是“全技術路線覆蓋”,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全都玩,而且實驗室、平臺、企業一應俱全,這是在打造“產業生態”
北京更聚焦一點,主攻非侵入式,腦電帽治療自閉癥、意念控制機械臂幫脊髓損傷患者康復。這些應用聽起來很“人文關懷”,但背后的技術難度,其實一點都不低。
深圳呢?人家已經在想怎么賺錢了。
華為、騰訊那些非侵入式設備,游戲、教育場景都鋪開了,2026年還要搞10個應用示范場景——這個節奏,真的很深圳。
杭州的強腦科技、成都的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這些“后起之秀”也在找自己的差異化路線。
但說實話,這個賽道現在還太早,誰能跑出來,真不好說
5.人形機器人:北京搞原創,深圳搞制造,上海搞生態,杭州出爆款
人形機器人這個話題,我最近被問得特別多。
為啥?因為宇樹科技那個“悟空”機器人火了
一個杭州的公司,做出來的產品全球刷屏,然后大家突然發現:哦,原來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這么強了?
但其實,北京才是這個賽道的“原始創新高地”
清華、北大、中科院那些機構,搞出來的技術,基本上都是“0到1”的突破。北京那個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目標是到2027年突破100項關鍵技術、培育50家核心企業、產業集群達千億級——這個野心,不小
深圳呢?人家是“制造重鎮”,產業鏈企業數量全國第一,總產值1700億元。而且深圳那7家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的企業,占中國大陸上榜企業近1/4——這個比例,有點嚇人。
上海走的是“生態路線”,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生活場景,全產業鏈都有人干。2027年要實現“三百”(百家企業、百大場景、百件產品)、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這個目標,挺實在的。
杭州那個“悟空”機器人為什么能火?因為人家在減速器、伺服驅動、智能感知這些核心部件上早就有積累了。
所以你看,北京出技術,深圳搞規模,上海建生態,杭州做爆款——這幾個城市,各有各的活法
![]()
6.6G:北京定標準,深圳搞場景,南京攻技術,上海做整合
6G這個東西,現在還沒商用,但各個城市已經在搶“話語權”了
北京的玩法是“定標準”——清華、北郵那些機構在太赫茲通信、智能超表面上搞突破,然后通過《6G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方案》把技術路線框定下來。誰掌握標準,誰就掌握未來
深圳更實際一點,人家在搞“6G+低空經濟”。全球首個全市域級低空通感網絡、無人機物流、智能駕駛,這些場景一旦跑通了,6G的應用價值就出來了。
南京那個紫金山實驗室,光子太赫茲實時無線傳輸通信實驗的傳輸能力,比5G提升上百倍——這個技術,真的有點牛。
上海的定位是“全球影響力的6G未來產業創新中心”,主攻芯片器件、模組系統、衛星互聯。你會發現,上海做的事情特別“全”,什么都要抓一點,然后靠“整合能力”把這些碎片拼成一張大網。
成都、武漢、西安那些城市,依托當地高校也在搞6G,但說實話,這個賽道太燒錢了,沒有頂層資源支持,很難玩得動
寫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為什么是這六個產業?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6G,這些東西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但仔細想想,它們其實是在解決“算力、能源、人機交互、連接”這幾個核心問題
量子科技解決“超強算力”,生物制造解決“可持續生產”,氫能和核聚變能解決“清潔能源”,腦機接口和具身智能解決“人機融合”,6G解決“萬物互聯”。
這就是未來經濟的底層邏輯
而那些提前布局的城市,正在用真金白銀和技術積累,賭一個“十年后的世界”
賭贏了,就是下一個時代的領跑者;賭輸了,好像也沒啥損失,畢竟這些技術,早晚都得搞。
只不過,先搞的人,能吃到更大的蛋糕
你說,這算不算一場“溫柔的豪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