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朋克周,作者:朋克周,題圖來自:AI生成
我們正處在一個被雙重敘事撕裂的時代。
第一重敘事,是關于“智能”的無限飛升。我們歡呼GPT-5的涌現,我們目眩于Sora對現實的復刻,我們篤信代碼與算法將構建一個“新世界”。我們追捧“算力央行”的締造者黃仁勛,將其視為新紀元的主宰,將GPU奉為新時代的“數字黃金”。
但我們刻意忽視了第二重敘事,一個更古老、更殘酷的敘事:物理的回歸。
AI的盡頭不是智能,是物理。是熱力學,是焦耳定律,是變壓器容量。當奧特曼公開承認AGI最大的瓶頸是“能源”時,當馬斯克將算力競爭比作“軍備競賽”并指出“電力是明年的短缺項”時,第一重敘事中那個由純粹信息構成的“無限世界”開始崩塌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算力”正在從一種“資產”迅速異化為一種“負債”。
每一塊被點亮的H100,都是一個永不饜足的“電能吞噬單元”。當萬億參數的模型在云端“思考”時,物理世界的“熔爐”正在熊熊燃燒。
這場游戲的真正入場券,從來不是你擁有多少GPU。而是,你能為這些GPU“點亮”多少“瓦特”?
歡迎來到“新瓦特時代”。在這個時代,科技巨頭、算力主權、乃至國家意志,都將跪倒在一個更古老的權力面前。一個“舊世界”的幽靈正在回歸,它將成為智能時代最終的仲裁者。
我們稱之為:“瓦特央行”。
“數字熔爐”的誕生
我們必須重構對“數據中心”的認知。
在Web 2.0的“信息時代”,數據中心是一個“圖書館”或“交換中心”。它的核心使命是“存儲”與“連接”。它的主要成本是帶寬和土地。電力,僅僅是維持其運轉的眾多運營成本之一,與服務器折舊、網絡費用并無本質區別。
但在“智能時代”,數據中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物種變異”。它不再是“圖書館”,它蛻變為“數字熔爐”。
工業時代的熔爐,吞噬煤炭,產出鋼鐵,重塑了物理世界。智能時代的熔爐,吞噬電力,產出智能,正在重塑人類的認知世界。
這個隱喻的背后,是兩個冰冷的物理現實:
1. 密度的詛咒: 傳統的CPU機柜,功率密度通常在5千瓦~15千瓦。而一個標準的AI算力機柜(例如搭載8塊H100),其峰值功率輕易突破12千瓦~15千瓦。這只是開始。下一代B200、P100,以及對液冷(包括浸沒式)的瘋狂追求,其唯一目的就是解決“熱流密度”的物理瓶頸。當一個機柜的功耗飆升至50千瓦、100千瓦乃至更高時,它就不再是“IT設備”,它是一個“工業級熱源”。
2. 永恒的焦耳: AI的“智能”與“能耗”呈指數同步。訓練一個萬億參數模型,其消耗的能量(兆瓦時)是驚人的。但更可怕的是“推理”。訓練是一次性的錘煉,而推理是7x24小時的“維持清醒”。當Sora需要實時渲染視頻,當AI Agent需要全天候待命時,“數字熔爐”就必須永不熄火。
當“熔爐”成為AI文明的基礎設施時,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發生了:那些被我們視為“新世界主權”(如OpenAI、Google、Microsoft)的科技巨頭,突然發現自己被迫“重返”物理世界。他們不再是輕盈的、靠代碼驅動的“平臺”。他們一夜之間,變成了“重工業”玩家。
他們變成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電老虎”。
這場游戲的性質,從“誰的代碼更高明”,變成了“誰的熔爐火力更猛”。而要維持熔爐的火力,你需要一種比GPU更稀缺的資源。
能源的蛻變——從“成本”到“主權準入”
“運營成本”的時代,已經徹底終結了。
在Web 2.0時代,電力是一種可以被優化的“成本”。科技公司可以通過購電協議、綠色能源采購和選址優化來壓縮這項開支。但在“新瓦特時代”,能源不再是“成本”,它變成了“準入資本”——它不再是你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資格“入局”的問題。
這場轉變觸發了“新圈地運動”。
過去的“圈地運動”,是靠近用戶,爭奪的是“網絡延遲”。科技巨頭在弗吉尼亞州的“數據中心巷”或硅谷寸土寸金,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比特”的延遲。
而今天的“新圈地運動”,是靠近電廠,爭奪的是“瓦特延遲”。
巨頭們正在瘋狂逃離硅谷和紐約,他們的新目的地是:德克薩斯(廉價風電)、俄亥俄(頁巖氣)、中東(主權基金與海量光伏)、乃至北極圈(水電與地熱)。他們追逐的不再是“網絡樞紐”,而是“電力樞紐”。
這同時導致了“購電協議”的異化。過去的購電協議是一份商業合同,而今天的購電協議是一份“能源條約”。當微軟與Brookfield簽署10.5吉瓦的創紀錄可再生能源協議時,它不是在“買電”,它是在“鎖定”一個中等國家規模的發電量。它是在確保其AI主權,在未來十年擁有“燃燒”的權力。
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噩夢般的恐懼:“算力擱淺”。
什么是“擱淺資產”?在傳統金融中,它是指那些因市場或監管變化而失去價值的資產(如煤礦)。而在新瓦特時代,一個全新的、價值萬億的“擱淺資產”正在浮現:那些沒有獲得電力許可的GPU集群。
想象一下:一個耗資100億美元建成的AI數據中心,堆滿了最新的B200芯片,但它無法獲得“并網許可”。這100億的“算力資產”,瞬間在資產表上“歸零”。它不是資產,它是一個沉重的“負債”,是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鎮紙”。
電網——被低估的“主權動脈”
“瓦特”本身沒有意義,流動的“瓦特”才有。
AI的“電”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電網”——這個在過去五十年中被視為“陳舊”、“低效”、“無聊”的代名詞的基礎設施——來運輸。
我們必須重建對“電網”的認知。它不再是市政圖紙上的線條,它是AI文明的“主權動脈”。
然而,這條動脈正在硬化。
野村證券在其報告中嘶吼的“新瓦特時代”,與其說是一個機遇,不如說是一個“危機警告”。報告指出,美國高達30%的變壓器和線路已“超設計壽命”。這個為“模擬世界”設計的電網,根本無力承受“數字熔爐”的指數級負荷。
“增長”(AI+電氣化)+“換代”(老舊設備)+“結構升級”(新能源接入)——這三股力量的疊加,使“電網”成為了AI主權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由此,一個暴論正在成為現實:在新瓦特時代,一臺大型變壓器的戰略價值,正無限逼近、甚至超越等重的GPU。
為什么?因為兩者的“制造周期”完全錯配。
一塊GPU的制造周期以“月”計算,遵循摩爾定律。
而一臺500kV大型變壓器的制造周期,動輒2至5年,它遵循的是“物理定律”和“工業供應鏈定律”。
當你擁有了千億的GPU,卻發現你需要等待三年才能獲得交付的變壓器時,誰才是真正的“瓶頸”?
“算力央行”可以空運芯片,但你無法空運“變壓器”和“斷路器”。
這重塑了“準入”的定義。過去,創業是“PPT + VC”。今天,構建AI的“加冕時刻”,不再是“敲鐘IPO”,而是你拿到當地電力公司“并網許可”的那一刻。
在“瓦特央行”的體系里,“并網”即“加冕”。 那個簽字的電力工程師,成為了比VC合伙人更重要的“守門人”。
新權力秩序——“瓦特央行”的加冕
黃仁勛是這個時代的“算力央行”。他通過壟斷GPU的“鑄幣權”,向整個AI世界“征稅”。但這位新神,有一個致命的、不可克服的弱點:
他發行的“算力”,是一種“信用貨幣”。
它的價值,錨定在“智能能夠被創造”的“共識”之上。而要維持這個共識,他的“貨幣”就必須被“燃燒”。
而誰來提供“燃料”?
一個更古老、更強大的角色正在登場——“瓦特央行”。
“瓦特央行”發行的“電力”,是“實物黃金”。它的價值不需要共識,它由熱力學第一定律背書。
誰是“瓦特央行”?它不是一個單一實體。它是一個由“舊世界”寡頭組成的“理事會”:
掌握核電站與水壩的公用事業巨頭。 控制電網調度的區域運營商。 手握能源礦藏與天然氣管道的能源出口國。 制定“并網規則”的監管機構。
一個新的、基于物理現實的“權力金字塔”正在固化:
第四層(AI應用): 無數AI創業公司,它們乞求“AI主權”的API接口。 第三層(AI主權): OpenAI, Google, Meta。它們乞求“算力央行”的GPU分配。 第二層(算力央行): NVIDIA。它乞求“瓦特央行”的“點火許可”。 第一層(瓦特央行): 能源與電網的控制者。它們,制定物理世界的“利率”。
AI主權(OpenAI)必須向算力央行低頭;而“算力央行”必須向“瓦特央行”尋求許可。
這就是新權力秩序的鐵律。
“算力可以空運,但瓦特不能。” 電力具有極端的“本地屬性”。你無法將中東的光伏“運輸”到弗吉尼亞。這一定律,迫使“數字熔爐”必須“物理遷徙”到“瓦特央行”的疆域之內。
AI的地緣政治,正在被能源的地緣政治所“重寫”。
終局能源——巨頭為何下注“SMR”?
面對“瓦特央行”的絕對仲裁,科技巨頭們(AI主權)會坐以待斃嗎?
當然不會。
我們看到,微軟、谷歌、亞馬遜正在瘋狂投資“綠色能源”,如光伏和風電。但這是一種“偽裝”。它真的是為了“ESG”或“碳中和”嗎?
不。這層“綠色”的偽裝,其本質是為了獲取“政治正確”的“電力配額”。
光伏和風電的“間歇性”硬傷,決定了它們無法支撐AI“數字熔爐”所需的7x24x365的“基荷電力”。
真正暴露這些“AI主權”野心的,是他們對兩個“終極能源”的瘋狂下注:
1. 核聚變 2. SMR(小型模塊化反應堆)
當微軟向Helion(核聚變)下注,當奧特曼以個人身份投資Oklo(微型核裂變)時,他們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這是一場“獨立戰爭”。
SMR的終極誘惑在于:它是一個“私有的、可控的、7x24小時的、不依賴電網的”超級“充電寶”。
科技巨頭們真正的“終局游戲”,是試圖擺脫“瓦特央行”的枷鎖。他們要的不是“買電”,他們要的是“能源獨立”。
這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未來圖景,一個“離網的AI主權”。
想象一個建立在偏遠地區的“AI堡壘”。它由一個私有的SMR核反應堆供電,內部署著數百萬個GPU,通過星鏈與世界連接。它不依賴公共電網,不依賴舊世界的能源條約。它成為了一個“能源-算力-智能”完全自洽的、不受監管的“獨立文明”。
這,才是科技巨頭們為自己準備的“諾亞方舟”。
重新定價物理世界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信息無限”的幻覺讓我們變得傲慢。我們以為“比特”戰勝了“原子”,我們以為代碼可以重塑一切。
“新瓦特時代”的降臨,就是“物理”對“信息”的復仇。
我們必須拋棄幻想,重新承認“物理有限”的現實。AI的“智能爆發”,正撞上“能源供給”的物理紅線。
在這場游戲中,最稀缺的要素正在回歸。它不是算法,不是數據,甚至不是算力。
它是“瓦特”。
所有關于AI的估值、所有關于“算力主權”的版圖、所有關于國家安全的博弈——都必須在“瓦特央行”的鐵律面前,被徹底“重估”。
忘掉“元宇宙”。歡迎來到“物理世界”。
我們必須重新定價一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朋克周,作者:朋克周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1616.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