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見證滬指站上4000點:老股民的3條保命經驗,比賺錢更重要
這是我人生第三次見證滬指站上4000點。
老股民可能一聽這個數(shù)就心頭一緊。畢竟2007年的4000點只停留了157天,2015年更短,僅57天。
有人說,別跟老股民聊4000點,他們沒有4000點以上賺錢的經驗。但我想說,老股民的“保命經驗”,才是這個點位最值得聽的東西。
滬指歷史上首次突破4000點是2007年5月9號。當時我讀高中,跟著家里90年代的老股民看盤。彼時全球經濟上行,疊加中國內外需爆發(fā),滬指直接沖到6124點。“眉飛色舞”的行情里,賺錢像呼吸一樣簡單——菜市場大媽都在聊K線圖,滬指沖上6000點后,全市場已經沒有敢看空的聲音。直到上證指數(shù)市盈率沖向53倍(當前僅17倍),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最終刺破了這場狂歡。
隨后的市場重挫,讓我家的老股民很長一段時間都對股票、基金這類產品諱莫如深。還好他沒加杠桿,用的都是閑錢,雖有虧損,但不算傷筋動骨;而那些沒忍心割肉的持倉,也在之后4萬億政策的托舉下獲得了喘息。
滬指這一調整就是近8年,2015年4月8號再次沖上4000點。這時我研究生畢業(yè),在香港中環(huán)上班,真正自己下場入市。我對那年春天的記憶,是券商營業(yè)部被擠爆,兩融、場外配資瘋狂蔓延——銀行和非銀金融板塊率先爆發(fā),持有券商股的日子里,沒漲停都算虧。隨后,TMT引領的中小創(chuàng)行情把市場推向癲狂,滬指沖向5178點。我當然也被氛圍感染,但2007年的記憶讓我堅守底線,一分杠桿都沒加。歪打正著的是,當時要湊首付,我在第一波下跌不久后就及時離場,守住了部分收益。
這兩次牛熊拷打,讓我總結出3條“保命法則”:
第一,慎用杠桿。加了杠桿就很難“等得起”,優(yōu)質資產能熬,但杠桿會讓我們直接離開牌桌,沒機會等到反彈。比如2007年6124點買的家電、食品飲料股,后來好多都翻倍了,前提是沒加杠桿。
第二,資產配置是救生衣。2015年我能守住部分勝利果實,不是因為預測準確,而是碰巧把資金分到了股市和樓市,兩端對沖風險——雞蛋永遠不要放到一個籃子里。
第三,別被情緒帶跑。牛市都有6個階段:第一階段不相信會漲,第二階段相信會補跌,第三階段漲到不相信,第四階段漲到肯相信,第五階段不漲不相信,第六階段不相信不漲。很多人在前四個階段反復踏空,最后兩個階段沖進去接盤。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價格錨點,別跟別人比誰賺得多。
但我想強調,這一次的4000點其實很不尋常,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賺錢效應極其局部:雖然指數(shù)回到2015年水平,但只有34%的個股摸到了10年前的高點,不少連2021年的頂部都沒突破;綠泡泡指數(shù)顯示,當前市場熱度比去年10月還低。所以現(xiàn)在頂多是局部泡沫,遠沒到全面泡沫的時刻。
那現(xiàn)在該怎么應對?
短期來看,這個位置震蕩必然會放大,也存在階段性調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接下來指數(shù)每上一個臺階,可考慮止盈一部分,留4到5成倉位應對波動;尤其是如果目前股票占比太高,也可以止盈部分配置債基或固收+——這不是看空后市,而是對波動的敬畏。
畢竟,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國家意志沒有改變,市場利率下行、居民資產從房產、存款向權益市場配置的大方向也沒有結束。我們依然認為,這對大A來說是一輪全新的、從未見過的周期,且這個周期應該還沒有走完。
最后說點心里話:市場的上行周期幾年一次,但它不是用來賭一把的賭場,而是驗證我們投資體系的試金石。它會獎勵那些有耐心、有紀律、懂平衡的投資者,也可能誤傷那些追漲殺跌、放大杠桿、聽消息炒股的投機者。
當潮水真正退去的時候,希望我們都能帶走真正的財富——它是經驗,是智慧,更是長期可持續(xù)的方法論。畢竟,投資是一生的事業(yè),它的終點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收益率,而是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活出自由的人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