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2300 字
閱讀完約6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賀夢璐
它來了!科創板將迎國產GPU第一股。
隨著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線程”)于10月30日成功拿到科創板的“上市門票”,整個產業鏈為之沸騰,相關概念股熱度飆升。
這股熱潮背后,折射出資本市場對國產GPU稀缺標的的極高期待。放眼整個行業,一支代表著中國算力未來的“GPU天團”,正以高密度、快節奏的步伐,集體向IPO的終點線發起沖刺。
不難預見的是,一場波瀾壯闊的資本“芯”浪潮已然來襲。
![]()
制圖:卿子秀
摩爾線程獲科創板IPO注冊許可
據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摩爾線程科創板IPO注冊申請于10月30日獲得批準。此次IPO,摩爾線程擬募集資金高達80億元,將主要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訓推一體芯片、圖形芯片等研發項目。
![]()
上市進程之迅捷,更為市場所矚目。摩爾線程IPO于2025年6月30日獲受理,2025年9月26日過會并提交注冊,2025年10月30日注冊生效,從受理至注冊用時僅用時122天。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其營業收入從0.46億元躍升至4.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8%,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7.02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毛利率從2022年的-70.08%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9.14%,這一轉變充分體現了其產品競爭力和市場認可度的提升。
當然,這個資本市場的寵兒從不缺乏“明星資本”的青睞,作為國產GPU的領軍企業,背后站著中國移動、深創投、上海國盛、中銀國際、紅杉資本等知名機構,以及騰訊投資、聯想創投、中科藍訊等投資方。
被稱為“中國版英偉達”的摩爾線程,在叩響科創板大門的關鍵一步上順利過關。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意義非凡。
對此,專家表示,摩爾線程獲科創板IPO注冊許可,是一次從技術突破到資本認可的關鍵跨越。這標志著中國在GPU這一戰略高地的自主可控發展持續加速,更驗證了科創板“1+6”新政對硬科技企業的精準賦能。
熱度超標,帶火相關概念股
在不遠的將來,科創板將以最大的熱情迎接國產GPU第一股。
面對這一消息,率先作出反應的是資本市場,摩爾線程概念股熱度飆升、跟風上漲。截至10月31日收盤,直接或間接參股的中科藍訊、初靈信息、聯美控股等小幅收漲。
值得一提的是,自摩爾線程啟動科創板IPO以來,參股該公司的多家上市公司備受市場關注。其中,直接參股上市公司和而泰股價一路飆升,截至今日收盤,報51.32元/股,股價較今年低點早已翻番。
![]()
和而泰K線圖
與此同時,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回應摩爾線程持股以及合作情況,提示投資風險。
中天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天金投有限公司于2023年12月認購北京中移數字新經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股權。根據摩爾線程招股說明書,該基金持有摩爾線程股權。
中科藍訊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圍繞GPU、AI及先進封裝測試等高成長性領域,進行了前瞻性投資布局。其中,公司直接持有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85.43萬股,占其首次公開發行前總股本的0.24%;公司合計持有摩爾線程約0.51%;間接持有上海燧原科技股份0.23%。
另外,健康元、越秀資本、初靈信息、七匹狼等提示由關聯方參與投資,持有比例有限,對公司業務無重大影響。
國產GPU頭部企業集體沖刺
放眼整個行業,一場國產GPU企業的上市競速賽已全面打響,頭部企業正密集遞表、加速進程,搶占下一代算力競爭的制高點。
其中,沐曦股份熱度空前。10月24日,據上交所官網消息,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通過沐曦股份的首發申請。晚于摩爾線程過會的沐曦股份,此次IPO擬募資39.04億元,主要用于新一代GPU芯片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
從成立至今,沐曦股份完成9輪融資。紅杉中國、真格基金、經緯創投、中金資本等機構陸續成為其投資人,娃哈哈創投、七匹狼也在今年2月份的戰略融資中加入進來。
業績方面,目前沐曦股份尚未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沐曦股份實現營收0.53億元、7.43億元和9.15億元,凈利潤為-8.71億元、-14.09億元和-1.86億元。
與此同時,多家國產GPU企業亦在推進上市進程。有報道稱,頭頂“國產GPU四小龍”光環的燧原科技于2024年8月進入上市輔導期,目前仍在進行中;壁仞科技擬科創板上市的消息已在市場傳開,但進展始終未更新。
有意思的是,整個10月,AI算力大事件接連發生。10月中旬,芯片巨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稱,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公司已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也就是說,其2025年中國市場份額從95%驟降至0%。與此同時,國產GPU企業沐曦股份、摩爾線程的上市進程正大步邁進。
基于此,面對巨大的供給空白,國產GPU企業精準發力。可以說,國產算力的東風已來,借勢“起飛”的國產GPU企業不在少數。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國產GPU企業之所以“迷戀”資本市場,寒武紀或是一個典型個例。其作為較早登陸資本市場的AI芯片企業,其股價曾一度超越茅臺,令眾人艷羨。
但事實上,大部分國產GPU企業都仍處于巨額投入期,距離自我造血還有一段距離。因此,若要繼續在這條“燒錢”的賽道完成追趕,謀求上市或是融資捷徑。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市場窗口全面打開,全球AI算力需求爆發;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容量有限,誰先成功上市,誰就能獲得更大的融資優勢。
當然,上市不是終點,只是打開資本市場神秘大門的開始。未來,更嚴峻的挑戰在于,國產GPU企業必須要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責編|賀夢璐
校檢|袁鋼
審核|苗曦
聯系金妹兒:028-86968491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