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我是踏著春末的最后一縷風沙抵達烏梁素海的。當車輪碾過河套平原的千頃良田,那片橫亙在荒漠邊緣的藍,便如神祇遺落的翡翠,猝不及防撞進眼底 —— 它不像江南湖泊那般溫婉纏綿,也不似高原海子那般孤高凜冽,而是在朔風與驕陽的淬煉中,透著一股 “塞外明珠” 獨有的蒼勁與柔情。車窗外,黃沙漸遠,蘆葦初生,青嫩的蘆芽刺破凍土,與天邊的雁陣相映成趣,我忽然懂得,為何這片土地能讓遷徙的生靈輾轉眷戀,讓逐水而居的先民世代相守。
碧波叩舷,葦蕩藏幽
乘船入湖時,晨霧尚未散盡。木槳輕搖,劃破鏡面般的湖水,濺起的漣漪如碎銀撒落,驚起幾只水鳥撲棱棱掠過葦梢。船夫是位白發老者,皮膚被風沙刻滿溝壑,掌心卻溫潤如玉,他說自己守了這湖五十年,見證過蘆葦枯黃、湖水渾濁,也親歷了如今的草木繁盛、百鳥歸巢。“姑娘你看,” 他指向遠方的葦蕩,“這蘆葦蕩可有靈性呢,春抽芽,夏成蔭,秋飛雪,藏著烏梁素海的所有心事。”
![]()
船行其間,仿佛闖入綠色的迷宮。新生的蘆葦稈亭亭玉立,翠色欲滴,頂端的穗子帶著鵝黃的絨毛,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老葦則呈深綠,葉片邊緣泛著淡淡的褐,風吹過時,千萬片葦葉相互摩挲,發出 “沙沙” 的絮語,像是遠古先民的低語,又似飛鳥的呢喃。陽光穿透晨霧,在葦葉上折射出細碎的光斑,光影流動間,我竟分不清是船在動,還是葦蕩在緩緩漂移。偶爾有紅嘴鷗落在船舷,尖尖的喙啄著船板,眼神澄澈如湖水,它們不怕人,仿佛知道這船上的旅人,都是帶著敬畏而來。
行至湖心,霧靄散盡,烏梁素海的全貌豁然展開。湖水是極清的,清得能看見水下搖曳的水草,看見嬉戲的魚蝦倏忽來去;湖水又是極藍的,淺處是澄澈的天藍,深處是溫潤的靛藍,遠處與天際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天。湖面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水鳥,有體態優雅的白鷺,正亭亭玉立在葦稈上,伺機捕食;有成群結隊的野鴨,貼著水面低空飛行,激起一串漣漪;還有罕見的遺鷗,披著銀灰色的羽翼,在陽光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它們是這片湖泊的精靈,也是生態復蘇的見證者。
![]()
我伏在船舷,指尖輕觸湖水,涼意順著指尖蔓延至心底。這湖水,曾滋養了河套平原的萬千生靈,也曾承載過先民的生存智慧。船夫說,過去的烏梁素海,是 “水豐草美,魚肥鳥歡”,后來因圍湖造田、工業排污,湖水一度渾濁發臭,蘆葦大片死亡,鳥類也漸漸稀少。“那幾年,我看著湖水一天天變差,心里像被刀割一樣。” 老人的聲音帶著哽咽,“幸好國家重視,投入巨資治理,退牧還草、污水處理、蘆葦整治,一步步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說著,他指向遠處的濕地保護區,“你看,現在每年來的鳥越來越多,有的還在這兒筑巢繁殖,再也舍不得走了。”
歷史溯源,文明回響
烏梁素海的美,不僅在于眼前的湖光山色,更在于它承載的千年歷史與文明。這片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湖泊,是黃河改道形成的天然濕地,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匯融合的地方。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遷徙大量民眾在此屯墾戍邊,烏梁素海周邊便成了重要的農墾區與軍事要塞。漢武帝時期,又在此設立郡縣,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使得河套地區成為 “塞上江南”,烏梁素海也隨之成為漕運要道,商船往來,漁歌互答,一派繁榮景象。
![]()
在湖邊的古城遺址上,我撫摸著風化的殘垣斷壁,仿佛能看見當年的金戈鐵馬、商旅絡繹。城墻的磚石上,還殘留著歲月的痕跡,有的刻著模糊的文字,有的印著夯土的紋路,那是先民們用血汗筑就的家園,也是文明傳承的見證。考古學家說,這里曾出土過大量的秦漢文物,有陶罐、銅劍、錢幣等,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當年的繁華與滄桑。站在遺址高處遠眺,烏梁素海的碧波與天邊的流云融為一體,風聲嗚咽,像是在訴說著千年的興衰榮辱。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河套地區成為多民族紛爭與融合的舞臺。鮮卑、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他們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為生,與烏梁素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游牧民族的文化與農耕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河套文化。如今,在湖邊的村落里,還能看到融合了蒙漢風格的建筑,聽到夾雜著蒙語的漢語方言,嘗到既有牧區風味又有農耕特色的美食。這些文化的印記,如同湖水般流淌在烏梁素海的血脈里,代代相傳。
近代以來,烏梁素海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清末民初,大量移民涌入河套地區,圍湖造田、過度開墾,使得湖泊面積不斷縮小;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排放,讓湖水受到嚴重污染;加上黃河來水量減少,烏梁素海一度面臨干涸的危機。“那時候,湖邊的蘆葦都枯死了,魚蝦也沒了,連鳥兒都不來了。” 一位當地老人回憶道,“我們靠湖吃湖,湖水壞了,日子也難了。” 生態的惡化,讓世代居住在湖邊的人們陷入了困境,也讓這片 “塞外明珠” 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
生靈共情,生命禮贊
初夏的烏梁素海,是鳥類的天堂。此時,蘆葦已經長得高大茂密,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為鳥類提供了絕佳的棲息場所。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湖邊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鳥鳴,像是一場盛大的音樂會。我帶著望遠鏡,沿著湖邊的棧道緩緩前行,生怕驚擾了這些可愛的生靈。
在濕地保護區的觀鳥臺上,我看到了許多珍稀的鳥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它們體型小巧,羽毛潔白,嘴和腳呈紅色,成群結隊地在湖面上飛翔、覓食,姿態優雅動人。遺鷗是世界瀕危鳥類,全球僅存數千只,而烏梁素海是它們重要的繁殖地之一。為了保護遺鷗,當地政府設立了專門的保護區,禁止非法捕撈、狩獵,加強了濕地生態修復。如今,越來越多的遺鷗選擇在這里安家落戶,繁衍后代。
還有大天鵝,它們披著潔白的羽翼,長長的脖頸彎曲如弓,在湖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動。每年春天,大天鵝從南方遷徙而來,在這里度過夏天,直到秋天才戀戀不舍地離去。我曾看到一對大天鵝帶著幾只雛鳥在蘆葦蕩中嬉戲,雛鳥的羽毛呈灰色,毛茸茸的,十分可愛。它們跟著父母學習飛行、覓食,在烏梁素海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看著這溫馨的一幕,我不禁想起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何嘗不是像這些雛鳥一樣,依賴著自然的饋贈,需要用心去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
除了遺鷗和大天鵝,烏梁素海還有白鷺、蒼鷺、灰鶴、野鴨等 130 多種鳥類。它們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面嬉戲,或在蘆葦叢中筑巢,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我曾靜靜地坐在觀鳥臺上,看著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天空和湖水,鳥兒們歸巢的身影在余暉中漸漸遠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這些鳥類,跨越千山萬水,來到烏梁素海,不僅是為了尋找一處棲息之地,更是為了延續生命的希望。它們用翅膀丈量著天地,用鳴叫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用生命詮釋著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在與鳥類的對視中,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受傷的白鷺,它的翅膀被鐵絲網劃破,無法飛行,只能在淺水中艱難地移動。當地的護鳥員發現后,小心翼翼地將它抱起,帶回保護區進行治療。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照料,白鷺的傷口愈合了,重新飛向了藍天。看著它遠去的背影,我熱淚盈眶。這些護鳥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護著烏梁素海的鳥類,他們不畏嚴寒酷暑,不怕風吹日曬,用自己的堅守與付出,為鳥類撐起了一片藍天。他們是烏梁素海的守護者,也是生命的守護者。
生態禮贊,歲月情深
秋日的烏梁素海,別有一番韻味。蘆葦褪去了翠綠的衣裳,換上了金黃的盛裝,風吹過,葦浪翻滾,如金色的海洋。湖水也變得更加清澈,倒映著藍天、白云和金黃的蘆葦,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秋日畫卷。此時,正是鳥類遷徙的季節,湖邊擠滿了前來觀鳥的游客,他們舉著相機,記錄下這壯觀的景象。
![]()
我沿著湖邊的木棧道漫步,腳下是松軟的泥土,身旁是金黃的蘆葦,空氣中彌漫著蘆葦的清香和湖水的濕潤。遠處,一群群候鳥正準備起飛,它們在空中盤旋、鳴叫,像是在向這片土地告別。看著它們遠去的身影,我心中既有不舍,也有欣慰。不舍的是,即將與這片美麗的湖泊分別;欣慰的是,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能夠為候鳥們提供安全的遷徙驛站。
在烏梁素海生態博物館里,我看到了這片湖泊的變遷史。從昔日的 “水豐草美” 到曾經的 “污染嚴重”,再到如今的 “生態復蘇”,烏梁素海的每一次轉變,都凝聚著人們的心血與汗水。博物館里陳列著大量的圖片、文字和實物,記錄了生態治理的艱辛歷程。有環保工作者深入湖區采樣監測的身影,有村民們自發參與清淤治污的場景,有志愿者們植樹造林、恢復濕地的畫面…… 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都讓人動容。
一位參與過生態治理的老工程師告訴我,治理烏梁素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改善湖水質量,他們實施了污水處理工程,將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后再排放;為了恢復濕地生態,他們開展了退牧還草、退耕還濕工作,擴大了濕地面積;為了保護鳥類棲息地,他們拆除了湖邊的違章建筑,設立了保護區……“那幾年,我們幾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吃在湖邊,住在帳篷里,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嚴寒,就是想讓烏梁素海重新變美。” 老工程師的聲音帶著自豪,“現在看到湖水變清了,鳥兒回來了,我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
如今的烏梁素海,已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罕見的大型草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它不僅是鳥類的棲息地,也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重要生態屏障。這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湖邊的村民們,靠著生態旅游發家致富,他們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當地的土特產,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靠種地、捕魚為生,收入不穩定,現在搞生態旅游,客人越來越多,收入也越來越高了。” 一位農家樂老板笑著說,“我們現在都知道,保護好烏梁素海,就是保護我們的飯碗,保護我們的家園。”
離別眷戀,魂牽夢縈
離別的那天,我再次乘船駛入烏梁素海。晨霧如紗,葦浪如濤,鳥鳴如歌,一切都還是初見時的模樣,卻又多了幾分不舍與眷戀。船夫依舊是那位白發老者,他笑著對我說:“姑娘,以后常來看看,烏梁素海永遠歡迎你。” 我點點頭,淚水卻忍不住滑落。
![]()
在這片湖泊的懷抱里,我度過了難忘的時光。我見過它春的生機、夏的繁盛、秋的靜美,也聽過它千年的故事、百年的滄桑、十年的變遷。它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清澈的湖水滋養著萬物,用厚重的歷史啟迪著后人;它又像一位溫柔的母親,用寬廣的胸懷接納著每一位旅人,用無私的愛守護著每一個生命。
船靠岸時,夕陽正緩緩落下,將天空染成了絢麗的橘紅色。我回頭望去,烏梁素海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美麗。湖水波光粼粼,蘆葦金黃燦爛,鳥兒們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構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我知道,這次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烏梁素海的美,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它的故事,已經融入我的血脈。
踏上歸途,車窗外的風景漸漸遠去,但烏梁素海的身影卻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我仿佛還能聽到蘆葦的絮語,還能看到鳥兒的飛翔,還能感受到湖水的清涼。這片 “塞外明珠”,用它的生態之美、歷史之厚重、人文之溫度,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烏梁素海,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人類的瑰寶。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了文明的傳承,也書寫了生態治理的奇跡。愿這片美麗的湖泊永遠清澈,愿這里的鳥兒永遠歡歌,愿人與自然永遠和諧共生。而我,會永遠銘記這片土地,永遠牽掛著它的每一絲變化,期待著下一次與它重逢。
葦浪載魂,歲月情深。烏梁素海的三季清歡與千年長嘆,將永遠縈繞在我的心頭,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優質圖文扶持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