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以“共建濕地生態 守護鳥類家園”為主題的2025年重慶市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濕地保護宣傳周,在黔江區濯水古鎮啟動。本次活動由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主辦。
重慶是西南山地濕地的典型區域,野生脊椎動物800余種、其中鳥類500余種,具遷徙習性的候鳥超300種。重慶市已建成濕地公園26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市級重要濕地3處,發布“小微濕地+”名錄25處,首批劃定9條候鳥遷徙通道并設立鳥類環志監測站,持續開展越冬水鳥同步監測。阿蓬江濕地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濕地,中華秋沙鴨已連續14年在綦河流域江津段越冬。
重慶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汪樹祥介紹,重慶已形成“保護修復—監測預警—執法監管—公眾參與”相銜接的工作閉環。前期通過濕地植被重建、棲息地恢復等工程夯實生境基礎,劃定候鳥遷徙通道并開展環志與越冬水鳥同步監測,為候鳥遷飛提供更安全的通道和“補給站”。他介紹,今年以來,重慶會同公安、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持續開展專項執法,查辦野生動植物案件142起、打擊處理192人,聯合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的跨部門、全鏈條機制基本形成。
下一步,重慶將一體推進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系統修復,完善監測網絡和預警處置,做強科普宣教與社會參與,把“愛鳥護濕”嵌入校園、社區與文旅場景,匯聚部門、行業與公眾合力,共建濕地生態、守護鳥類家園。
黔江區政府黨組成員李大東表示,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近年來,通過生態修復、數字賦能和制度保障等舉措,空氣質量居全市重點區域首位,森林覆蓋率達65%,阿蓬江水質長期保持Ⅱ類及以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已成常態。
啟動儀式上,學生、護林員、司法人員、快遞員、市民代表依次上臺,共同宣讀《鳥類保護倡議》。眾多市民也在“生態心愿墻”上寫下“愛護鳥類,保護濕地,從我做起”“讓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身影常駐阿蓬江”等真摯寄語。
隨后舉行的“重慶小微濕地保護與利用主題訪談”,則讓生態保護的理念變得更加可知可感。來自黔江、梁平、開州三地的濕地工作者,分享了濕地從“閑置洼地”到“生態寶地”的蝶變故事:梁平竹山場鎮尾水濕地實現了讓污水變清流;黔江官村濕地通過花卉觀光和研學旅游帶動了村民增收;開州則以“科研+特色修復”模式,成功吸引2萬余只候鳥重返棲息地。(重慶市林業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