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阿姨今年55歲,頭發早早花白。她為了看起來年輕點,每個月都要自己在家染頭發。前兩天,她和老友在小區遛彎,講起“染發”這點事。
老友不無擔憂地說:“你沒看到前幾天新聞嗎?說是有5種染發劑里頭檢出了致癌物呀!”陸阿姨心頭咯噔一下,回家就開始清點家里染發劑,越看越忐忑。可她轉念一想——不是超市、藥店都能買到的嗎?真的有那么大風險?
![]()
其實,隨著銀發族抗老、白領一族追潮流,染發早已成了生活常態。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疑慮?家里父母是不是也經常染發?到底染發劑安不安全?有哪些成分需要格外留神?尤其是5種被央視曝光含有致癌風險的染發劑,是否就在你身邊?
很多人相信:正規渠道買的染發劑就絕對安全。但近幾年市場監管總局多次抽檢發現,有5種染發劑的樣品含對苯二胺、對甲苯二胺、甲醛、重金屬鉛、苯等致癌風險物質。尤其是在劣質或三無產品中,超標現象更為高發。
![]()
權威機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數據顯示,超標染發劑中,對苯二胺對皮膚刺激性極高,動物實驗顯示長期暴露可提升膀胱癌發生率約24.7%;甲醛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長期吸入或接觸可引發白血病及鼻咽癌風險增高約17.2%。
部分重金屬如鉛、鎘也會蓄積中樞神經系統,推高慢性中毒與惡變幾率。
那么,染發劑怎么會含這些危險成分?一方面,部分廠商為追求色彩持久、快速定色,違規添加或未嚴格控制含量。另一方面,消費者自購低價、無品牌染發劑,缺乏有效監管,一不小心就掉進健康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正規大品牌染發劑并非全無風險——權威醫學文獻顯示,即便合規產品,長期頻繁染發,皮膚、頭皮對致敏成分的累積接觸,仍可能提升某些腫瘤的患病概率。但控制頻次、科學選擇產品、避免操作誤區,風險其實可控。
![]()
很多朋友覺得染發“不過是個外用美容品”,其實背后的風險,一點都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以下3個方面,家里有染發習慣的老人一定要注意!
皮膚過敏及炎癥
染發劑中的對苯二胺、氨類物質是已知過敏源。國家皮膚病臨床研究中心調查,約有7.8%的染發人群出現紅斑、瘙癢、水皰等接觸性皮炎癥狀,部分人甚至嚴重至全身過敏。60歲以上人群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風險更高。
![]()
癌癥風險增加
長期使用含致癌物的染發劑(尤其是對苯二胺、甲醛、某些重金屬超標產品),被多項權威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染發10年以上的人群,其膀胱癌相對風險增加約18.6%,部分長期理發師乳腺癌風險亦有上升。”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絕對風險不高,但可控因素應該盡量規避。
慢性中毒與神經損害
重金屬、甲醛若長期蓄積,部分研究提示與記憶力減退、頭痛、慢性疲勞等神經系統癥狀相關。少數案例報道,慢性鉛中毒還會影響腎臟及心血管健康。而這些損害往往悄無聲息,特別容易被忽略。
除了個人健康,染發劑殘留物還可能對家庭環境和兒童造成間接危害。因此,染發前務必擦亮雙眼,科學甄別!
![]()
面對五花八門的染發產品,如何幫家人避開健康“黑名單”?
優先選擇正規大品牌 產品有備案
認準國家藥監局批準的生產批號與知名大品牌。避免在不明渠道或網絡低價平臺購買“三無”產品。查核包裝有無全成分表、過敏警示及生產批號。
減少染發頻率,把控操作流程
建議染發間隔不低于2-3個月,避免短期頻繁染發。染發操作時佩戴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染發后徹底沖洗,減少殘留;切忌頭皮受到創傷時進行染發。
![]()
關注成分表,遠離高風險物
主動避開標注含“對苯二胺”、“甲醛”等成分的染發劑,優先選擇無氨、植物基配方。不過,即使植物染發劑也有少數含有過敏源,敏感體質仍要警惕。
過敏測試不可省
每次染發前,必須做皮膚斑貼測試:將少量染發劑涂于耳后或手腕內側24小時,觀測有無紅腫瘙癢反應。尤其是首次使用新產品或父母年齡偏高時,更須慎重。
提升自身防護,注意日常飲食補充
常染發父母,更應重視肝臟解毒與免疫力支持。適當補充新鮮蔬果、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藍莓、堅果、綠茶等,減少體內致敏物質損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