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阿姨,晚飯又做了咸魚燉豆腐?”聽到孫子的調皮問候,65歲的劉阿姨忙不迭在廚房招呼大家,“家里就你姥爺最饞這一口,吃了幾十年,什么毛病都沒有!”
可誰知,最近單位體檢,劉阿姨卻查出了胃部黏膜輕度異常。醫生見狀,憂心叮囑:“像咸魚、臘魚這些加工魚,你們可得少吃!”劉阿姨一臉疑惑:“魚不是健康食品嗎?哪能致癌啊?”
生活里,類似劉阿姨的疑惑不在少數。“魚能養人”,為何有些魚卻惹出禍端?其中隱藏的健康風險,可能遠超你的想象。
尤其是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某些魚類列為2A級致癌物,頻繁上桌很容易悄無聲息損傷我們的胃腸健康。那么,是哪2類魚被點名“致癌”?
長期食用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還能怎樣健康吃魚?別急,下面的細節,吃魚一族真的不得不看。
![]()
很多人以為:“魚只要新鮮就健康,再多也沒問題!”但事實上,不同魚品的加工工藝“決定命運”。權威數據顯示:腌制和熏烤類魚制品在加工和儲存環節容易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及苯并芘。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報告明確指出:
腌制魚與胃癌風險顯著相關:亞洲大樣本人群隨訪發現,常吃腌制魚的人比極少食用者胃癌風險高出36%–56%。
中國疾控中心《膳食指南》也嚴肅提醒:臘魚、咸魚等腌熏加工魚嚴禁常吃,尤其要警惕飯桌“重口味陷阱”。
背后的科學依據究竟是什么?腌制與熏制過程中的鹽分、硝酸鹽、苯并芘等物質含量暴增,進入人體后容易與胃酸反應,生成高致癌風險的亞硝胺。而這些有害物質對胃腸上皮細胞具有直接損傷作用,長期積累,甚至會促發細胞癌變。
![]()
堅持食用腌制或熏制魚類,短期或許難有明顯感覺,但長時間下來風險逐步疊加,身體逐漸亮起紅燈。醫學數據顯示與專業案例顯示:
胃部不適、反酸:研究指出,定期食用腌制咸魚者胃痛、反酸、消化不良癥狀出現概率高出普通人群18%。
腸胃黏膜異常:臨床隨訪數據顯示,食用咸魚的人群胃腸黏膜細胞出現非典型增生(癌前病變)的風險增加至1.6倍。
比數字更真實的,是飯桌上的“代價”。不少愛吃臘魚、咸魚的老人,因味蕾習慣難改,幾年間胃部檢查頻頻亮紅燈。“胃鏡一照全是潰瘍!”
好消息是,魚類本身的營養優勢依然不可替代,只要吃得健康、方法得當,養生與美味兩不誤。專家建議:
優先選擇新鮮活魚、少腌少熏;每周2-3次水產品為宜;臘魚、咸魚建議每月不超過1-2次;如確實離不開“重口味”,烹飪前建議用清水多次浸泡、切薄片、棄掉腌料,加強“亞硝酸鹽漂洗”,能減少約38%的致癌物殘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