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教育部發布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明確提出:
要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以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
![]()
圖源網絡
消息一出,有家長和孩子很開心:“終于可以喘口氣了!每天做作業做到晚上11點,身體都學垮了。”
也有人擔心:“少學一天,會不會掉隊?”
其實,早在之前,就有一所名小學悄悄進行了一場更為徹底、更為大膽的實驗——整整一個月,不留任何家庭作業。
沒有作業的一個月,學生會放縱還是自律?成績會下滑還是提升?這場看似“冒險”的實驗,結果究竟如何?
![]()
1
一場無作業教育實驗
“減負”這個詞我們喊了很多年,但真正敢動手去做的學校卻不多。
然而,就有一所學校,不僅做了,還格外徹底——他們嘗試了整整一個月,不給學生布置任何家庭作業。
NO.1
一場精心準備的“教育留白”
說起來,這場特別的實驗,源于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心中一個樸素卻根本的疑問:
“我們能不能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學著安排時間?”
“如果完全沒有家庭作業,孩子們會變成什么樣?”
帶著這個問題,一場名為“無作業月”的實驗被小心翼翼地設計出來。
時間選在了六月,這個時候,新課基本講完了,教學進入復習階段。
復習期往往是“題海戰術”的高峰,作業量猛增,但里面充斥著大量孩子已經會了的重復內容。
這時候,孩子們對作業的“抵觸感”最強,也最需要自主梳理和查漏補缺的空間。
那該選哪些班級來試點呢?
學校把目光投向了四年級(1)班和五年級(7)班。這個選擇有兩層考慮:
首先,這兩個班的老師配合默契,學生整體成績在年級里也靠前。
選擇他們,能最大程度地緩沖“無作業”可能帶來的成績風險,讓實驗在一個相對穩妥的環境中進行。
其次,這是關鍵的“成長窗口期”。
在校長看來,四、五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內心特別渴望“自己做主”,同時又還沒直面小升初的巨大壓力。
![]()
![]()
圖源網絡
此時,正是培養他們時間管理和學習自主能力的“黃金時期”。
所以,這并非一次天馬行空、放任自流的冒險,而是一次在安全區內,旨在打破“作業=鞏固知識”這單一思維的積極嘗試。
它的核心目的,不單是“減負”,更是要把被作業填滿的時間“置換”出來,交還到學生手中,看看他們會如何作答這份關于“自我管理”的全新考卷。
NO.2
當“減法”遇上“加法”思維
校長的想法很明確,態度也很堅定,但真正要執行起來的老師們,卻最先感到了壓力。
五年級(7)班的班主任一語道出了很多老師的共同擔憂:
“家長那邊要是不同意,我們該怎么辦?”
這句話背后,是老師們在家校溝通中積攢下來的真實經驗。
更深的顧慮,還來自對教學成績的擔心。
![]()
圖源網絡
一位負責帶畢業班的教務主任坦言,原本打算“期末再加把勁,沖個好成績”。
在她看來,復習階段多做題,是保住成績不掉的保險策略。
老師們的擔心,很快就在家長那兒得到了印證。
消息一傳開,五年級(7)班的一些家長就坐不住了,他們一起找到校長,當面表達了反對意見。
有的家長擔心:
“孩子剛養成回家就寫作業的習慣,被這一個月給打亂了,以后想扳回來就難了。”
更多家長焦慮的是升學:
“孩子馬上六年級,眼看就要升學,一天都耽誤不起啊!”
在他們眼中,任何看似“放松”的舉動,都可能讓孩子在未來掉隊。
![]()
圖源網絡
他們還強調,現在班級成績挺好的,取消作業簡直是“冒險”,萬一成績下滑,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而孩子,不知不覺就成了這種集體焦慮的交匯點。
最終,實驗能夠啟動,靠的是校長反復溝通后,與老師、家長達成的那份并不牢固的共識。
2
一個月后,結果令人意外
六月結束了,這場在議論聲中開始的實驗也悄悄落下了帷幕。
當初的擔憂和疑慮,變成了一種帶著驚喜的“沒想到”。
NO.1
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
最讓人欣慰的變化,是孩子們對待學習和時間的態度。
當來自外部的作業壓力消失后,他們心里那種“我自己來安排”的勁兒,反而被喚醒了。
有的為了放學后能多玩一會兒,主動在學校見縫插針地完成學習任務;
有的自己畫了“晚間計劃表”,讀書、運動、復習、發展愛好,安排得頭頭是道。
班里甚至流行起交流“省時小妙招”,大家互相學習怎么才能效率更高。
一種 “為了玩,得先高效地學” 的良性循環,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
圖源網絡
學生的變化,也推著老師調整教學。
既然不能再靠課后大量的練習來“補鍋”,那就必須把課堂每一分鐘都用好。
老師們備課更用心了,講課更精煉,也更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想盡辦法在課堂上就把知識講透、把興趣點燃。
課堂效率提高了,孩子們當堂消化得更好,回家自學也就更輕松。
就這樣,教學不再是老師單向的“灌輸”,而是變成了 “老師高效引導 + 學生主動吸收 + 自己規劃鞏固” 。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個轉變的價值,遠比一次考試得高分來得重要。
當我們敢于松開“作業”這根習慣的拐杖,孩子或許能學會走得更穩,甚至跑得更遠。
NO.2
成績沒掉,還帶來了驚喜
實驗結束后,最牽動人心的考試成績公布了,結果卻讓所有人都松了口氣,甚至有些驚喜。
這兩個“無作業”班級的整體成績,和其他班相比并沒有明顯波動,依然保持在年級的中上游。
也就是說,作業的數量和最終的成績,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簡單的“越多越好”。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幾個后進生的變化。
五年級(7)班有個男生,以前語數外經常只有十幾、二十分,這次考試,他每門課都考到了70分以上。
還有好幾個平時學習吃力的孩子,這次都超常發揮。
五年級(7)班的英語老師表示:
“因為不用批改那么多作業了,省下的時間,我就用來和這些學習困難的孩子聊聊天、說說話。”
她也在想,是不是這份額外的關注和真誠的交流,悄悄點燃了孩子心里的那團火?
這恰恰點出了傳統作業模式下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老師的時間被堆成山的作業本綁住了,反而沒有精力去關注最需要幫助的孩子。
![]()
圖源網絡
當統一的作業取消后,老師從“批改機器”中解放出來,能把精力轉向更有溫度的交流和個性化輔導。
這種 “被看見”、“被關心”的感覺,或許比重復做十道題更能喚醒一個孩子想要學習的心。
同時,當后進生不再每天被繁重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他們反而能以更輕松、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從而進入了“學得進去 → 獲得信心 → 更想學”的良性循環。
3
“作業”的邏輯早該變了
這場為期一個月的實驗,激起的漣漪遠遠超出了成績單上的數字。
它讓我們看清了那些習以為常、卻未必合理的教育邏輯。
NO.1
作業太多,反而會“燒苗”
在實驗總結會上,校長用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點出了問題要害:
“農民種地,肥料施得太多,苗反而會被‘燒’壞——有些苗長不好,不是因為肥料不夠,恰恰是給得太多了。”
我們的教育,不也常常在“過度施肥”嗎?
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題海戰術”、超量作業,就像過量的肥料。
我們總以為,作業布置得越多,就是對孩子越負責、越關心,卻很少去想,這會不會也在“燒”壞孩子學習的秧苗?
看看那些在題海中漸漸失去光彩的眼睛,那些被重復訓練磨滅的好奇心,那些在無休止抄寫中消耗的學習熱情……這些都是在“燒苗”。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喬穎醫生認為,“無作業日”的價值在于“留白”。
這份留白,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給孩子騰出呼吸的空間,讓他們去發展創造力、學習與人相處、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找到自己內在的生命力。
![]()
圖源網絡
當時間被作業塞得一點不剩,生命的根系就無法自由伸展,最后可能導致孩子對學習感到窒息,成長也因此停滯。
實驗中那些后進生的進步,就是原本快要萎靡的“小苗”,重新獲得了復蘇和成長的空間。
因為對有些孩子來說,問題可能不是我們給得“不夠”,而是我們給得“不對”。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簡單粗暴地“越多越好”,而在于讀懂每一株小苗真正需要什么,然后恰到好處地給予。
NO.2
從“聽安排”到“學做主”
實驗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很多孩子不是天生不會管理自己,而是我們從來就沒給過他們機會。
當作業這個“外部指令”突然消失,一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是開心,而是茫然和不知所措。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每一天都被學校和家長安排得明明白白,一旦需要自己拿主意,反而一下子不知道該做什么了。
我們習慣塞滿孩子的每一分鐘空閑,卻忘了教孩子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而只有當孩子從“你們要我怎么做”變成“我自己想怎么做”時,他們才會真正感到被尊重,那種主動規劃的內在動力才會被點燃。
![]()
圖源網絡
而將無作業日安排在中小學,其實是因為這階段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的絕佳時期。
小學課業壓力還不算太大,有意識地“松手”,即使一開始真的落后了,再補起來也不困難。
![]()
圖源網絡
而孩子通過自己思考、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獲得的成長,遠比被動接受任何現成知識,更能幫助他們在未來復雜的世界里,走得更穩、更遠。
教育,其實是一場關于“舍得”的智慧:
舍得省下那些重復低效的練習,孩子才有機會去發展更重要的能力;
舍得放下對分數和排名的焦慮,我們才能看見孩子自己奔跑起來的力量。
當我們愿意在時間表中留出空白,也許恰恰是給了孩子書寫未來的可能。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一個月沒有家庭作業會怎樣?看這所小學的實驗
[2]小迷媽碎碎念-上海無作業日——這場教育實驗中的“暫停狂歡”你怎么看?
[3]少年日報-上海重磅新規:中小學生每周一天“無作業”!各方反響如此強烈……
[4]去你的牛蛙-中小學的無作業日,還能持續多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