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馬來西亞談判成果的公布,標志著美方在關稅政策上的明顯退讓:針對中國芬太尼的 10% 關稅正式取消,此前悍然加征的 24% 關稅暫停一年,就連特朗普為 “振興美國造船業” 而對中國船只征收的 50 美元 / 凈噸港口服務費,也同步暫停一年。至此,中美間互加的關稅僅剩下今年 2 月以來的 10%—— 這份 “縮水” 的關稅清單,與特朗普此前喊出的 “加稅 50%”“加稅 100%” 甚至 “加稅 245%” 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今年國慶期間他突發奇想的 “再加 100% 關稅” 提議,如今徹底淪為空談,這般轉變,無疑是美方認慫的直接體現。
![]()
這種退讓,更在與美國對盟友的態度對比中顯得尤為突出。日本、韓國、歐洲等美國盟友,早年為妥協早早 “低頭”,結果不僅要接受 15% 的關稅,還得向美國投入幾千億美元;而中國始終堅持以硬碰硬,用對等報復回應美方施壓:美方對中國船只征港口服務費,中方就反制;美方搞高科技封鎖,中方就管制稀土出口,每一招都精準打在美國的痛點上。正是這種 “打蛇打七寸” 的堅守,讓特朗普看清現實 —— 關稅根本無法成為攻擊中國的武器,秉持實用主義的他,最終只能選擇收縮戰線,用關稅減免尋求緩和。
![]()
值得注意的是,談判成果落地之際,恰逢中美元首近兩小時會晤之后,二者形成呼應,讓中美關系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每年上萬億美元的雙邊貿易往來本就是互利共贏的紐帶。中方早已釋放明確信號:只要不打關稅戰,愿意采購美國大豆、石油天然氣;而中國商品也能持續為美國市場提供高性價比選擇,這種 “合則兩利” 的邏輯,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理應清晰認知。畢竟,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靠施壓和威脅換不來長久利益。
![]()
不過,對于美方 “部分關稅暫停一年” 的表述,仍需保持理性觀察,做到 “聽其言觀其行”。未來一年,若雙方能維持合作態勢,讓貿易往來回歸正軌,美國民眾能享受到更實惠的中國商品,美國農業、能源等行業也能獲得更廣闊的中國市場,那么所謂的 “重啟加稅” 自然無從談起。畢竟,當合作的紅利持續顯現,對抗的成本不斷升高,繼續加稅的理由便會不攻自破,這既是對中美兩國經濟的利好,也是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