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渭南市高新區龍背街道的生姜采收現場。記者 楊大君 攝
陜西網訊(記者 郝豆 楊大君)10月30日,渭河北岸的朝陽為連片姜田鍍上暖金。陜西網記者走進渭南市高新區龍背街道的生姜采收現場,村民半蹲田壟間,小心刨開泥土,飽滿的姜塊裹著泥屑露出,清新姜香漫溢開來。分揀區里,大家忙著給生姜分類裝筐,儲存區里,叉車穿梭轉運,每個人臉上都堆著豐收的笑。誰能想到,這個如今滿是生機的地方,曾因年輕人外出、傳統作物低效,陷入人口流失、產業凋零的沉寂,而一顆小生姜,正讓它重煥活力。
“你看這姜,個頭足、紋路清,掰開汁水多,多虧有專業技術員的指導!”聯合總社負責人韓建國捧著生姜滿臉自豪。從選種到培土,技術員全程跟著操心,才有了這好長勢。
時間回到2024年,龍背街道黨工委復盤“一框菜”項目時發現,生姜雖不如綠葉菜熱銷,卻憑耐儲存、售期長、附加值高的優勢,貢獻了近三成利潤,還兼具食用藥用價值。“群眾要增收,鄉村要振興,黨建得帶頭找路子!”黨建重點工作會議上,班子成員、聯合總社代表和種植大戶反復討論,從市場前景到土壤適配性,最終達成“發展生姜產業”的共識。
為讓產業起步穩,街道黨工委立刻組織黨員干部、合作社骨干和種植大戶,遠赴山東生姜主產區考察。大家白天鉆姜田學技術,晚上和農戶聊儲存、銷售,十余天后不僅摸清全鏈條流程,還和當地企業敲定3年駐村技術指導協議,為產業筑牢技術根基。
2025年春,渭河平原回暖,113畝流轉土地上的生姜種植拉開帷幕。從選種、調基肥到按標準播種,技術團隊的每一步指導,都有黨員干部和種植戶跟學。入夏后,姜苗齊刷刷破土,韓建國和種植戶每天到田邊查看長勢,遇問題找技術員,見雜草就手工拔除,生怕影響生姜品質。
“采收的生姜先晾曬干,再分類存進恒溫庫,一部分等行情好再賣,一部分對接本地商超和‘一框菜’。”韓建國說,經測算畝產可達12000斤左右,預計增收500余萬元。
“黨建紅”始終引領“產業興”。龍背街道黨工委表示,接下來會繼續以黨建為抓手,一方面組織黨員引導村民整合零散地塊,打造成標準化姜田;另一方面深化“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模式,讓村民多渠道增收。還計劃在生姜產業鏈上建黨支部,讓黨員在種植、儲存、銷售各環節當先鋒,把組織優勢變產業優勢。
夕陽西沉,滿載生姜的三輪車駛離,姜香伴著歡聲笑語在田野間回蕩。在龍背街道,這顆凝著黨建智慧與干群汗水的“金疙瘩”,不僅鼓了村民錢袋子,更拓寬了鄉村振興路,正書寫“小作物帶動大振興”的新故事。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記者 楊大君 攝
![]()
蔥姜收割機在姜地里作業。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半蹲田壟間,采收生姜。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喜悅的豐收景象。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喜悅的豐收景象。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采收現場,機械化作業。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記者 楊大君 攝
![]()
村民給生姜分類裝筐。記者 楊大君 攝
![]()
剛出土的新姜。記者 楊大君 攝
![]()
姜田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儲存區。記者 楊大君 攝
![]()
生姜清潔區。記者 楊大君 攝
![]()
渭南高新區龍背街道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負責人韓建國介紹生姜儲存情況。記者 楊大君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