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我驅車駛入陰山腹地。車輪碾過戈壁灘上細碎的石礫,驚起一群沙雞撲棱棱掠過低矮的駱駝刺叢。遠山輪廓在熱浪中微微顫動,像浸了水的墨跡在宣紙上洇開。當第一縷陽光刺破云層時,整片山崖驟然亮如鎏金,那些斑駁的赭紅、黛青與玄色紋路便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恍若神祇揮毫潑灑的顏料尚未干透。我知道,自己正站在被史學家稱為“千里畫廊”的陰山巖畫前,面前這些鐫刻著萬年時光的巨石,即將為我翻開一部用石頭書寫的史詩。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烏拉特中旗的牧民朝克圖是我在草原深處遇到的向導。他古銅色的臉龐布滿溝壑般的皺紋,笑起來時眼角擠出細密的魚尾紋,仿佛每一條都藏著古老的秘密。“看那里!”他突然揚起馬鞭指向遠處,褪色的氈帽下露出花白鬢角。順著他指引的方向望去,半山腰處一塊突兀的巨石上,幾頭鹿形圖案正以奔跑的姿態躍入眼簾。這些線條簡潔卻充滿力量感,動物肌肉的張力透過粗糙的巖面依然清晰可辨。朝克圖用蒙語輕聲吟唱著祖輩相傳的歌謠,蒼老的聲音與山風共振:“長生天的子民啊,把故事刻進石頭里……”他的手指撫過巖壁凹陷處積攢的塵灰,指節因常年握韁繩而變形粗大,卻在觸摸到那些古老刻痕時變得異常輕柔,好似怕驚擾了沉睡的靈魂。
沿著蜿蜒的小徑攀援而上,腳下不時有碎石滾落深淵。苔蘚頑強地附著在向陽面的巖石縫隙間,給冷硬的石壁添了幾分生機。轉過一道山脊后,眼前豁然開朗——數百幅巖畫錯落分布在方圓數里的崖壁上,宛如眾神舉辦的盛大展覽。有的描繪著圍獵場景:獵人彎弓搭箭瞄準狂奔的野羊,箭矢尾部飄動的纓穗都栩栩如生;有的展現祭祀儀式:頭戴羽冠的巫師環繞篝火起舞,火焰扭曲升騰的形狀竟與現代抽象畫派異曲同工;還有表現部族遷徙的畫面,駝隊首尾相連綿延至地平線盡頭,駝峰上的貨物捆扎方式透露出古代商旅的智慧。這些跨越千年的藝術創作,沒有使用任何顏料或工具輔助,僅憑尖銳的石塊反復敲擊打磨而成,卻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
午后陽光斜射進一處凹洞般的天然展廳,將里面的一幅大型敘事畫照得通明透亮。畫面中心是一位身披狼皮的首領形象,他手持權杖指向蒼穹,周圍環繞著跪拜的族人和仰天長嘯的蒼狼。光影變幻間,那些深淺不一的鑿痕仿佛活了過來,化作跳動的音符奏響遠古樂章。我伸手觸碰冰涼的巖面,指尖傳來細微震顫,恍惚間聽見戰馬嘶鳴、羌笛悠揚。身旁一位白發老者正蹲坐在石頭上抽旱煙,煙鍋里冒出的青煙裊裊升起,與他講述的故事交織在一起:“這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史書’嘞……”他的漢語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但每個字都像重錘敲在心上。據考證,這些巖畫的創作年代橫跨新石器時代直至明清時期,不同時代的技法疊加在同一塊巖面上,形成了獨特的視覺層次感。
磴口縣境內的一幅生育崇拜圖前圍滿了游客。畫面中夸張的女性軀體曲線流暢優美,腹部隆起的部分被刻意放大處理,象征著生命的繁衍與延續。幾個孩童指著畫像嬉笑打鬧,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幅看似粗獷的作品背后蘊含著先民對自然最原始的敬畏與感恩。一陣風吹過,攜帶著黃河水的濕氣拂過臉龐,混合著草原特有的草香沁入肺腑。放眼望去,山下蜿蜒流淌的黃河水如同銀色綢帶系住這片土地,滋養著兩岸生生不息的生命。巖畫中的牛羊、馬匹、駱駝等牲畜形象大多呈現健碩飽滿之態,足見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如何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審美取向。
![]()
暮色降臨時分,我獨自留在山頂等待星空升起。夜色中的陰山褪去了白晝的熱烈色彩,變得神秘莫測。月光灑在巖壁上勾勒出銀色剪影,那些白天看過的畫面此刻換上了另一副模樣:狩獵者化作剪影武士守護疆土,祭祀場面變成幽靈聚會狂歡。銀河橫貫天際之際,忽然傳來悠遠的馬頭琴聲,循聲望去,只見幾位牧民席地而坐拉奏傳統樂曲。琴聲與風聲、流水聲相互應和,構成天地間的宏大交響曲。此時此刻,我真切感受到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并非虛言——古人將信仰融入自然景觀之中,讓每一塊石頭都成為連接現世與永恒的橋梁。
次日清晨再次造訪時,薄霧籠罩下的巖畫別有一番韻味。水汽凝結成細小珠滴掛在巖縫間閃爍微光,像是神靈灑下的甘露。一只蜥蜴從裂縫中探出頭來曬太陽,它背上斑駁的花斑倒映在旁邊的淺水洼里,無意間拼湊出類似某種古老符號的模樣。這讓我想起考古學家發現的許多神秘印記往往源于自然界的巧合,或許正是這種偶然激發了古人無盡的想象力。隨著太陽升高溫度漸增,霧氣漸漸消散殆盡,巖畫重新顯露真容,卻多了些濕潤后的溫潤質感。
![]()
離開前的最后時刻,我在一處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一幅特別的畫作:兩只手緊緊相握于畫面中央,一只手膚色較深代表農耕民族,另一只手白皙象征游牧部落。它們下方的土地裂開縫隙涌出清泉滋潤萬物生長。這幅跨越時空的對話之作深深觸動了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族群之間既有沖突也有融合,正是這種矛盾統一推動了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而今當我們站在新時代回望過去,更應珍惜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
歸途中回首眺望漸漸遠去的陰山輪廓,那些曾經鮮活的畫面已隱入暮色之中。但我知道,它們并未真正消失不見,而是化作血脈深處的記憶烙印伴隨終生。就像巖畫本身歷經風雨侵蝕仍頑強留存至今一樣,人類文明的精神火種也將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打卡金秋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