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勝林
來源:給思考留點時間
導語
按游戲的規則走,勝過百般辛苦和努力。
我們總以為靠勤奮加班、嚴格自律、攢滿人脈,生活就能過好,就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可身邊總有這樣的人:
不用熬夜加班,業績比你好;
微信好友不多,遇事總有人幫;
不用打卡自律,關鍵選擇從不出錯。
這不是運氣,而是我們沒看透真相:在社會上混得好,靠的不是表面的勤勞、自律或人脈,而是對本質規律的把握。
那些走得順的人,都看透了三個核心規律。搞懂這三點,比盲目努力有用得多。
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與其埋頭苦熬,不如先看清規律再發力。
1
目的性極強
所有行動都為終極目標服務
目的性極強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做事前先定好清晰的終極目標,之后每一步都圍著目標轉——不做無關的事,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社交和虛假努力上,本質是有“靶心意識”。
比如有人想三年后開咖啡店,就會特意去咖啡店學運營、攢資源、摸透供應鏈,所有行動都在為這個目標鋪路;而不是一邊喊著“想開咖啡店”,一邊又把時間耗在無意義的刷手機、瞎聊天上。
目的性強的人,行動像激光一樣集中,每一分力都用在點子上;缺乏目標的人,行動像燈泡光一樣分散,看似忙忙碌碌,其實都是瞎忙。
楚漢相爭時的劉邦,就是“目的性極強”的典型。
他出身底層,論文采不如蕭何,論武力打不過項羽,但從始至終都盯著“奪取天下”這個終極目標。
項羽威脅要煮了他父親,他沒被親情綁架,冷靜應對,怕情緒誤了大事;
韓信索要齊王封號,他雖不滿,卻知道韓信的軍事能力是打敗項羽的關鍵,還是答應了;
他甚至能容忍韓信的傲慢,因為他清楚,和“奪取天下”比起來,個人情緒根本不值一提。
他的每一次決策、每一個行動,都在為終極目標服務。
這份極強的目的性,讓他最終打敗項羽,開創了大漢王朝。
想做到“目的性極強”,關鍵在三點:
第一,精準聚焦。
把80%的精力,放在對目標最關鍵的20%事務上。
人的精力有限,只有集中做核心事,才能高效推進。
比如考研,就專注專業課復習和英語真題,別花時間整理無關的精美筆記、參加不相關的社團活動。
第二,結果導向。
不拿“我很努力”當借口,只以“我做到了”為標準。
很多人總說“學到半夜”、“跑了十幾個客戶”,卻從不問“知識點記住了嗎”、“客戶簽單了嗎”;
但目的性強的人會及時調整:學了沒記住就換學習方法,跑客戶沒簽單就優化溝通話術,只盯著結果動。
第三,拒絕干擾。
對偏離目標的事,果斷說“不”。
比如準備職業資格考試時,朋友約著去旅游,就直接拒絕,不被無關的事拖慢進度;
要是總想著“別掃朋友興”,最后考試失利,損失的還是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目標的船,任何風都是逆風。”
做事先定好明確的終極目標,讓每一次行動都為目標服務,才能高效拿到結果。
2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做事的邏輯里,選方向、挑賽道,永遠比悶頭努力更重要。選擇是戰略,決定你走的路對不對;努力是戰術,只決定你走得快不快。
方向錯了,再用力也只是加速走向失敗。
那些混得好的人,花在“選什么”上的時間,往往比“怎么做”多得多。
比如想進互聯網行業,他們會瞄準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有潛力的領域深耕,而不是隨便找份打雜的工作消耗自己。
阿里巴巴前CEO陸兆禧的經歷,就是“選對賽道改變人生”的典型。他早年在廣州四星酒店工作,拿著穩定的薪水,1999年卻毅然放棄這份安穩,加入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
那時候互聯網還沒普及,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但他看準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之后他從基層做起,先后負責B2B、淘寶、支付寶等核心業務,一步步做到CEO。如果當初沒做“加入阿里”這個選擇,哪怕他再努力,也很難有后來的成就。
想做好選擇,關鍵要抓住三點:
第一,要有賽道思維。
優先選有增長潛力的行業,順勢而為比逆勢硬拼容易得多。
在增長型行業里,哪怕只是中等努力,也能跟著行業一起進步;
但在衰退型行業里,就算拼盡全力,也難有大突破。
比如十幾年前選對互聯網行業的人,如今大多成了產品經理、技術骨干;
而選了部分紙質媒體的人,不僅晉升機會少,還可能面臨失業風險。
第二,要把握好時機。
機會來之前做好準備,風險出現前及時退出。選對賽道還不夠,得踩準時間點。
比如關注新能源行業,在它沒火的時候就去學技術、攢資源,等行業爆發時就能搶占先機;
看到P2P金融出現風險信號,就果斷退出,避免虧損。
第三,要合理分配資源。
把最好的資源,投到最有價值的選擇上。
人的時間、精力、錢都是有限的,不能平均用力。比如手里有積蓄,會優先考慮優質基金、核心城市房產,而不是分散投到沒價值的項目里,這樣才能讓收益最大化。
人生其實是無數選擇的總和,重要的不是你多努力,而是你有沒有選對努力的方向。
就像挖金礦,在有金礦的地方哪怕只做賣水的生意,也比在貧礦里拼命挖掘收獲更多。
選對賽道、踩準時機、用好資源,比盲目努力更能讓你混得好。
3
讀懂人性,順應人性
所謂“讀懂人性,順應人性”,不是耍心機算計別人,而是理解人的真實需求、行為動機和做事模式,與人相處時不違背人性規律。
畢竟社會由人組成,讀不懂人性,就很難在人際關系里立足;
而順應人性的核心,是看見他人需求,最終實現彼此共贏。
想做到這點,關鍵在三個方面:
第一,要懂洞察真實需求,別被表面訴求迷惑。
比如下屬抱怨“工作太多做不完”,表面看是想減任務,實則可能是需要效率方法指導,或是希望自己的辛苦被看見、被認可。
這時候領導若能針對性解決——教他拆解任務,或是肯定他的付出,比單純減工作量更能打動他,也更能解決問題。
第二,要會管理預期,別做過度承諾。
幫朋友辦事時,不說“這事我肯定能辦成”,而是說“我會盡力爭取,但結果不確定,有進展我隨時跟你說”。
這樣朋友心里有合理期待,就算最后沒辦成,也能理解你的努力,不會影響彼此關系;反之,把話說太滿,一旦辦不成,反而容易傷感情。
第三,要明白價值交換是長久關系的基礎。
這里的價值不只是錢,還可以是情感、幫助、知識——比如和朋友相處,你愿意分享有用的信息,在他需要時搭把手,等你遇到困難,他也會主動幫你;可要是只想著索取,從不付出,再親近的關系也會慢慢疏遠。
其實不止人際關系,做事情也得順應人性,比如做公眾號。
你看到的那些爆款文章,看似是靠算法推薦,本質上是讀者用點擊和閱讀“投票”的結果——讀者覺得內容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才愿意點開、看完。
所以想讓公眾號有高閱讀,就得抓住人性里的需求:比如想“偷懶”看精簡干貨,想找認同、找情緒共鳴,或是想通過內容獲得優越感。那些做得好的公眾號,都是摸透了這個邏輯,既能抓住讀者需求,又能持續調動他們的熱情,自然能做起來。
說到底,讀懂人性,就懂了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順應人性不是妥協,而是尊重規律;
與人性對抗的人,總會處處碰壁;
而懂得和人性共舞的人,才能走得遠、混得好。
4
這里是總結
這個時代從不缺勤奮自律的人,缺的是能看透本質的人。
很多人埋頭做事,把體力當努力;
而混得好的人,先學會懂事——懂目標怎么定、懂賽道怎么選、懂人性怎么順。
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從“更努力”到“再努力”,而是從“只會做事”到“懂得本質”的跨越。
要知道,這世上最厲害的不是拼體力的人,而是能看透規律、借對力量的人。
當你開始用腦子想本質,而非單純用時間耗體力,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
![]()
Photo by Javier Allegue Barros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