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高瞻遠矚,給人指點迷津,大都受益匪淺。我理解如此高屋建瓴的話語,應當包含以下幾點含義。
“不慍”,就是自己不要心理糾結。他人缺少對自己的了解甚至誤解,要想得通,不要心理上想不開,不要和他人過不去。人在社會中,個人的大量信息,不可能為他人全部知曉,尤其是自己的善意、善舉、優(yōu)點、才能,不被注意、不被承認、不被重用、造成誤解,使人感到懷才不遇,備受委屈,這時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對他人了解的程度如何,要深刻認識社會的復雜性非一朝一夕所奏效,就心平氣和了。
“不慍”,就是自己不要生悶氣。他人完全對自己不了解甚至曲解,也不要為此而生悶氣、發(fā)怒,心理上要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不牽腸掛肚。一時一地的誤解,不久就會煙消云散,自己為此固執(zhí)己見,抑郁不歡,不能自拔,又何苦來?
“不慍”,就是不怨天尤人。他人缺乏或者完全對自己不了解甚至誤解的時候,不怨聲載道,不應當把這種情況歸于外因、歸罪于他人。要多從自我的內因進行思考,找出癥結,總結經(jīng)驗和汲取教訓。
“不慍”,就是不結仇樹敵。他人不是故意傷害,不是致命傷害,就應當能夠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寬容諒解,不產(chǎn)生和結下仇恨,更不樹敵,一意孤行,一心去報復仇恨。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后,《論語》中緊接著就出現(xiàn)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實際上,這就是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進一步注解,強調面對自己被誤解、冤枉甚至遭受逆境的時候,更應該查找自身原因,反觀自我,審視自我,思索一下自己是否善待他人,才是更重要的,才是破解窘境、困境的“錦囊妙計”。
我覺得真正感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需要把孔夫子在《論語》中的前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整體貫通,分析綜合。其實,這里把人生最關鍵的三大方面都強調了——
學習,是立身之本。個人修身,重在學習,按照君子、圣賢人格,孜孜以求,常抓不懈,才能有所作為。不斷學習是人擺脫、區(qū)別于動物本能(孟子所說的禽獸)的要點,是提升自我、革除陋習所必須。是否學習、能否善于和真正樂于學習,決定了為人處世的品位、站位和境界。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選賢任能時代,在漫長的科舉時代,在高科技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對改變人生命運、改善個人狀況,不言而喻。
朋友,是具有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在社會關系中,朋友(他人)認可,可以說明人有品行,是善友、益友。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能夠團結協(xié)作,才能施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心理,保持健康。“不慍”其實是一種忠恕之道、幸福之道和成功之道。
可見,美好的人生,高尚的君子人格,學習(立身根本)、朋友(社會承認)和“不慍”(內心健康)這三大方面,相輔相成,至關重要。
(作者系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10月24日第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