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當手機彈出工作群的緊急消息,當超市排隊時被人插隊,當計劃好的行程因天氣泡湯——這些時刻,我們總被告知"要保持平靜"。平靜仿佛成了情緒管理的終點,是衡量心智成熟的唯一標準。但如果平靜意味著對憤怒的壓抑、對失落的否認、對喜悅的克制,那它究竟是心靈的港灣,還是情感的藩籬?其實,真正的平靜從來不是波瀾不驚的死水,而是能容納潮汐漲落的深海。
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要求我們做堅定、堅韌,不輕易動感情的人。愛比克泰德在《論說集》中寫道:"擾亂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對事件的判斷。"這種哲學主張通過理性克制,將情緒從外部事件中抽離,如同在心靈筑起堡壘,抵御外界的風雨。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記錄著類似的自律訓誡:"當你清晨醒來,告訴自己:今天我會遇到多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但我不會被他們打擾。"這種平靜帶著戰士的堅韌,是主動選擇的理性鎧甲。
而東方的禪宗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路徑。慧能大師"風幡動"的公案啟示我們:情緒的波動如同風吹幡動,本身并無好壞,執著于"靜"反而是另一種偏執。禪宗強調"行住坐臥皆是禪",意即平靜不在情緒的消滅,而在對每一念起的覺察。就像溪水不因石塊的阻礙而停止流動,真正的安定是在接納擾動中保持前行的力量。
兩種智慧看似對立,實則指向同一核心:斯多葛的"克制"不是壓抑,而是避免情緒被外界隨意牽引;禪宗的"流動"不是放縱,而是在覺察中不被情緒裹挾。現代心理學將這種狀態稱為"情緒彈性"——既不僵硬如頑石,也不隨波如浮萍,能在波動中保持內在的穩定頻率。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大腦的情緒調節能力如同肌肉,可以通過持續鍛煉進行強化。但這種鍛煉不必僅僅依賴高強度的冥想修行,在日常的微小選擇中也可以進行練習。
身體錨定練習是最簡單的入口。當憤怒或焦慮升起時,花30秒專注感受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鞋底的紋理、腳掌的壓力、地面的溫度。這種"接地"動作能激活大腦的頂葉皮層,將注意力從情緒中樞轉移到軀體感知,就像給狂奔的思緒踩下剎車。實驗表明,堅持這種練習的人,面對壓力時的皮質醇水平會顯著降低。
情緒命名儀式同樣有效。當感到煩躁時,試著在心里精準描述:"我現在的情緒是計劃被打亂的沮喪,還混雜著對失控的焦慮。"心理學中的"標簽效應"顯示,用語言定義情緒的過程,能激活前額葉對杏仁核的調控。就像給一團亂麻找到線頭,命名讓模糊的情緒變得具體,從而使它失去吞噬心智的力量。
節奏化生活是更深層的基礎。固定的作息時間、每日15分鐘的步行、每周同一時間的閱讀時段,這些重復的行為模式能在大腦中形成"安全基線"。當生活被意外打破時,這種基線會像船錨一樣提供穩定感。研究發現,保持規律微習慣的人,情緒波動幅度比生活隨性的人小很多,這種差異在壓力事件中尤其明顯。
真正的平靜,從來不是穩定的像一條直線。它允許悲傷時落淚,只是不在淚水里長久地沉溺;允許憤怒時發聲,只是不讓怒火熾烈得灼傷自己;允許喜悅時雀躍,只是不執著于快感的永恒。就像鋼琴的琴弦,既能彈出高音的清亮,也能發出低音的厚重,而擁有各音調的鋼琴,才是平靜的本質。
斯多葛學派的"控制二分法"與禪宗的"活在當下",在現代語境中融合成一種智慧:接納情緒的自然流動,同時擁有不被情緒操控的主動權。當我們不再將平靜視為情緒管理的終極目標,而是將其理解為"與所有情緒共處的能力"時,反而能在起伏中找到安定。
下次當情緒浪潮涌來,不妨試著這樣想:此刻的波動,是生命活力的證明;而覺察波動的那個"我",早已站在平靜的岸邊。這種動態中的穩定,或許才是情緒管理最珍貴的禮物——不是消滅風雨,而是在風雨中學會安住。(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