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這次被稀土卡住了脖子!
馬克龍威脅要啟動"核選項",就為了中國手里的稀土,中國手里的這張王牌,到底有多大威力?
![]()
稀土:小材料大作用
要說清這場風波,得先明白稀土的厲害,這種看似普通的材料,實則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小到手機振動馬達,大到風力發電機,都離不開稀土。
![]()
特別是釹鐵硼永磁材料,更是新能源汽車電機的核心部件,中國在全球稀土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
數據顯示,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60%以上,加工技術更是領先,歐盟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需的稀土磁鐵,80%以上從中國進口,這種依賴關系,讓歐盟坐立不安。
![]()
歐盟的焦慮與反擊
歐盟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隨著綠色轉型推進,歐盟對稀土需求激增,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稀土的需求預計增長3倍,但歐盟自身稀土產能有限,嚴重依賴進口。
![]()
這種焦慮催生了《反脅迫工具法案》(ACI),該法案賦予歐盟更大反制權:只需簡單多數成員國同意,就能實施投資限制、技術管制等措施,此前荷蘭凍結中資企業安世半導體,就被視為ACI的試水。
![]()
數據背后的真相
中歐在稀土數據上存在認知差異,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9月對歐盟稀土出口量達1541噸,同比保持穩定,但歐盟更關注8月1638噸的出口量,認為環比下降值得警惕。
![]()
這種差異反映雙方立場不同:中國強調供應穩定,歐盟關注趨勢變化,事實上,中國多次表示稀土新政旨在規范行業,并設有民用需求保障機制。
![]()
地緣政治的陰影
烏克蘭危機升級讓歐盟雪上加霜,俄羅斯近期宣布新型武器試驗,加劇歐洲安全憂慮,在此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東盟峰會期間緊急與中方會談,希望確保稀土供應。
![]()
美國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美在馬來西亞會談后,美方透露中國可能推遲新政實施,這一消息讓市場松了口氣,美國稀土概念股應聲回升。
![]()
各自的應對之策
面對困局,歐盟加快"戰略自主"計劃,擬投240億歐元發展稀土產業,德國批準2.5億歐元回收技術研發,試圖降低對外依賴。
![]()
中國則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工信部出臺《稀土管理條例》,強調規范發展,商務部表示將繼續保障國際供應,同時呼吁建立公平貿易秩序。
![]()
結語:合作才是出路
這場稀土風波,表面是貿易爭端,實則是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縮影,歐盟需要保障供應安全,中國追求產業升級,其實各有合理訴求。
![]()
正如一位貿易專家所說:"在相互依存的時代,沒有誰能獨善其身,"或許正如中美就稀土達成的臨時協議所預示的那樣,對話與合作才是解決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