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
“每個孩子都是為走向生活做準備的。我們的課程只有回到生活的現場,才能為孩子們未來走向生活做好素養和能力的準備”。
張志勇認為,現在教育改革面臨核心素養培養、課程改革、育人方式變革的三大難題。他表示,
核心素養是在解決問題的實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識水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須在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中去培養,而不是在學科知識的講授中培養。
這意味著,只有把學科的課程和主題架構的課程兩者統一,才能把知識的傳承與素養的培養統一起來。目前,我國教育的育人方式正在進行深刻變革,但要注意,研究性學習應該在各個學科中開展,不能脫離學科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學科知識的課程與問題主導的素養課程是割裂,甚至對立的嗎?張志勇認為并非如此,而將兩者聯結的“紐帶”就是生活,這也是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個取向。
此外,通過項目和主題實現課程組織方式的革新、倡導綜合學習都是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課程改革取向。“不是先把知識掌握了再去探究和解決問題,而是在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這是教育改革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
此后,張志勇分享了三種高回報率的教育方式,
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任務驅動的項目學習、問題驅動的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服務式學習。
這三種教育方式都在校外實踐性教育中得以體現。所以,張志勇認為,校外實踐性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素養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育人方式變革的科學路徑”。
他表示,校外實踐性教育就是讓課程回歸生活現場,是在真實問題驅動下的情境化、體驗式、建構式學習。他還特別提出了“智慧復演理論”,即讓孩子們經歷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知識發現和作品創作時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這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規律”。
那么,學校該如何探索校外實踐性教育的可行之路?張志勇給出了建議:
一是建立1.5公里體驗學習圈,利用好學校附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
二是把室內的學科學習和校外實踐性學習統一起來,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校內學習效率的極大提升,為校外實踐性學習提供了更大空間;
三是每個學科都要開展校外實踐性學習,要把校外實踐的學習看作是每個學科教育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
四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實踐教育鏈。
“校外實踐性教育帶來的是學習動力系統的變化,是自主建構的學習,而不是灌輸的學習,可以持續讓孩子在感興趣的學科里邊探索,最終實現知識學習和素養形成的統一”,張志勇說。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教授張志勇將應邀出席2025年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并在主會場作報告。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來源|讀創教育、守望新教育
作者|張志勇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