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南行”采訪團循著荔波文旅發展的軌跡,深入走訪了荔波縣小七孔景區、夢柳小鎮與瑤山古寨。他們從景區提質、民族文化傳承、文旅服務升級三大維度,解碼荔波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更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的山水風情,用鏡頭定格獨特景致,以親身感受為荔波的文旅魅力積極發聲。
![]()
當天上午,采訪團的首站便聚焦荔波小七孔景區,是我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回溯2017年,景區啟動提質擴容項目,從游客中心升級到步道優化,從標識系統更新到生態保護設施完善,“硬件”設施實現全方位“脫胎換骨”,不僅讓喀斯特山水的“顏值”更顯靈動,更讓景區的文化“氣質”得到質的提升。近年來,景區先后榮獲第一批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
大灣區衛視融媒體記者炫炫直言:“最深刻的是這里每天都在進步,智慧導覽圖太實用了,AI能實時講解所在景點,特別推薦大灣區年輕人來,這里不僅有看頭,拍照還超‘出片’。”
中新社記者崔程思蓓則偏愛秋日小七孔:“用‘人景皆相宜’形容小七孔秋天的景色再合適不過,秋天游客不擁擠,既能舒適拍美照,又能沉浸式欣賞絕佳風光。”
![]()
采訪團走進瑤山古寨,沉浸式感受白褲瑤文化的獨特魅力。這里是以白褲瑤民族文化體驗為主的人文景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陀螺之鄉。因其在荔波瑤山地區保存完好,從而衍生出了猴鼓舞、瑤族服飾、樹染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和唯一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近年來,瑤山古寨利用獨特的白褲瑤優秀民族文化本底資源,以村落變景區、技藝變技能、民房變客房、群眾變演員、產品變商品的“五變”模式為抓手,大力推動“文化+旅游+扶貧”,打造了集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瑤浴養生、研學旅行等為特色的文旅業態。
![]()
以旅游帶動產業發展,更書寫了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推出多條非遺研學線路,打造實景演藝《瑤山夜宴》、瑤山美術館等夜游新業態;為當地提供180余個穩定工作崗位,帶動53人脫貧增收,員工年人均收入達3.6萬元,275戶群眾通過經營民宿、售賣手工藝品融入旅游產業鏈,成為了全省乃至全國易地移民搬遷扶貧和旅游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示范點。
“這是我第二次來貴州,變化太大了!”廣州廣播電視臺記者鐘鎮宇感慨,“不變的是依舊絕美的風景,還有貴州與大灣區人民深厚的情誼。”
澳門日報記者蘇智維更是三訪古寨:“從初建時就來采訪,這里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濃郁,而且廣東到貴州高鐵超方便,幾小時就能抵達,特別適合短途游。”
此次“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南行”意義非凡,它不僅是荔波文旅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現,更是一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灣區媒體人通過實地探訪,用真誠的點贊,為荔波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荔波獨特的山水之美、深厚的文化之韻,也為大灣區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文旅選擇。這場深度交流,不僅搭建起兩地文旅合作的寬闊橋梁,更讓貴州與廣東的文化在互動中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為未來更深層次的文旅融合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