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臣談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以“三維核心力”筑牢成長根基
面對就業市場競爭與社會發展需求,兼具多領域實踐經驗的楊昊臣,針對大學生成長痛點提出“三維核心力”框架,從底層素養、關鍵能力到適配意識,為大學生指明可落地的成長方向,助力其實現校園與社會的平穩銜接。
一、底層素養:心理韌性與責任意識,構建成長“壓艙石”
楊昊臣認為,大學生首要培養的是支撐長期發展的底層素養,核心是“心理韌性”與“責任意識”,二者共同構成應對挫折、承擔使命的基礎。
在心理韌性方面,他反對“溫室式成長”,主張以“主動試錯”替代“被動防御”。他提出,大學生需接受“不完美常態”——比如面對競賽失利、考試失誤時,重點不是否定自我,而是拆解“問題點”與“改進路徑”,將挫折轉化為可復用的經驗。這種韌性的培養,可通過“小目標挑戰”落地,例如主動參與陌生領域的實踐項目、在公開場合發表觀點,在可控范圍內突破舒適區,逐步提升抗壓力。
在責任意識層面,楊昊臣強調從“個體責任”向“多維責任”延伸。他指出,大學生的責任不僅是完成學業,還包括對他人、對集體的擔當:在團隊合作中不推諉任務,在校園生活中尊重規則,在社會實踐中關注他人需求。這種責任意識的培養,無需宏大行動,可從“按時完成小組分工”“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學業難題”等日常小事積累,最終形成“對自己負責、為他人著想”的行為慣性。
二、關鍵能力:跨域整合與落地執行,打造競爭“硬實力”
針對當前大學生“知識碎片化”“實踐脫節”的普遍問題,楊昊臣提出兩大關鍵能力——“跨域整合能力”與“落地執行能力”,主張以“實用導向”將知識轉化為可輸出的價值。
關于跨域整合能力,他反對“單一專業壁壘”,倡導“主專業+輔技能”的組合模式。例如,學計算機的學生可補充心理學知識,提升產品設計中的用戶思維;學文科的學生可掌握基礎數據分析工具,增強信息解讀與報告撰寫能力。整合的核心不是“多學知識”,而是找到不同領域的“連接點”,比如將市場營銷的“用戶調研”方法與公益活動結合,設計更貼合受眾需求的幫扶方案。他建議大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鍛煉這一能力,例如組隊完成“校園公益策劃”“小型商業提案”,在實踐中倒逼知識融合。
在落地執行能力上,楊昊臣批判“空想式規劃”,強調“拆解+閉環”的行動邏輯。他提出,大學生常陷入“目標宏大但無步驟”的困境,比如“想提升英語水平”卻未明確“每天背多少單詞、每周練幾次口語”。對此,他建議采用“目標拆解法”:將大目標拆分為可量化、可執行的小任務,明確“時間節點”與“驗收標準”,例如“3個月內通過英語四級”可拆解為“每天背50個單詞、每周做2套真題、每月模擬1次考試”,并定期復盤進度,及時調整方案。這種“從規劃到落地”的能力,是未來職場中區分“空想者”與“實干者”的核心標準。
三、適配意識:需求感知與靈活調整,把握發展“主動權”
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楊昊臣特別強調大學生需具備“需求感知意識”與“靈活調整意識”,避免陷入“自我封閉”的成長誤區。
需求感知意識,核心是“跳出自我視角,關注外部需求”。楊昊臣指出,大學生不僅要關注“自己想做什么”,更要了解“社會需要什么”——比如通過企業招聘信息、行業報告,明確目標崗位的能力要求;通過社會實踐、實習經歷,觀察職場中的真實工作場景。這種感知不是“被動迎合”,而是“主動匹配”,例如發現市場對“短視頻運營”人才的需求后,可針對性學習剪輯技能、內容策劃方法,讓自身能力與外部需求同頻。
靈活調整意識,則是應對“計劃外變化”的關鍵。楊昊臣以自身跨領域實踐為例,強調“成長路徑不是直線”:可能遇到實習崗位與預期不符、所學專業與興趣錯位等情況,此時關鍵不是焦慮,而是快速評估“現有資源”與“新機會”,及時調整方向。例如,原本想從事科研的學生,在實習中發現更擅長項目管理,可主動選修相關課程、參與管理類實踐,逐步轉向新賽道。他建議大學生保持“開放心態”,不固守預設規劃,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靈活適配變化。
楊昊臣表示,大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培養,不是“標準化模板”,而是“個性化成長”。核心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明確“自身優勢”與“成長缺口”,通過“底層素養打底、關鍵能力支撐、適配意識調整”,逐步構建適合自己的競爭力,最終在校園與社會的銜接中,實現“平穩過渡、快速成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