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當美國的8艘軍艦在加勒比海劃出嚴密的“封鎖線”,當B-1B戰略轟炸機第三次低空掠過委內瑞拉沿海空域,全球目光聚焦于南美洲北部——這個長期承受美方制裁的國家,是否會在高壓軍事姿態面前低頭讓步?
令人意外的是,在“福特”號航空母艦即將駛入該區域形成威懾的同時,一家中國企業宣布向委內瑞拉注入高達8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其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的全面復蘇。
在這場表面看似力量懸殊的地緣博弈中,美國多年推行的單邊制裁與軍事圍堵,為何逐漸演變為一場缺乏國際認同的獨角戲?
![]()
進入10月下旬,加勒比海的空氣仿佛凝固。10月27日,委內瑞拉政府正式對外披露:成功瓦解一個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幕后資助的秘密行動小組。
據稱,該組織策劃的核心任務是針對部署于加勒比海南部的美軍艦艇實施“假旗襲擊”——即偽裝成委方武裝發動攻擊,再將責任歸咎于馬杜羅政權,從而為美方發動直接軍事干預制造借口。
消息公布當日,華盛頓未對所謂“假旗計劃”作出實質性回應,反而采取更具壓迫感的方式傳遞警告信號。
![]()
兩架自北達科他州基地起飛的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沿著委內瑞拉海岸平行飛行長達數小時,直至從雷達系統中消失。這已是近一個月內美軍第三次執行此類挑釁性飛行任務。
若要評估當前局勢的緊張程度,可參考美軍近期在加勒比地區的整體布防:已有7艘作戰艦艇完成戰位部署,另有一艘位于墨西哥灣待命,美方宣稱這些調動屬于常規禁毒巡邏。
然而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系列動作實質上構成了對委內瑞拉的戰略合圍態勢,遠超打擊毒品犯罪所需規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0月26日抵達特立尼達島的美國海軍“格雷夫利”號導彈驅逐艦。該島嶼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正處于可覆蓋委內瑞拉主要能源設施和人口中心的火力范圍內。
加拉加斯方面迅速對此作出反應,指責美方此舉構成“蓄意軍事挑釁”,并公開指出:“這是企圖點燃加勒比地區戰火的明確信號。”
除了現役兵力部署外,美國還釋放出更強烈的威懾信息:全球排水量最大的核動力航母“杰拉爾德·R·福特”號及其護航編隊正加速向該海域進發。
如此龐大的軍事集結,顯然已超出反毒行動的合理范疇,更像是為可能的武力干預做前期準備。
面對步步緊逼的外部壓力,委內瑞拉的應對策略兼具現實考量與戰略智慧。
![]()
內政部長迪奧斯達多?卡韋略發表聲明稱,“至少4名涉案人員已被依法拘捕”。盡管尚未披露嫌疑人具體身份背景,但結合歷史經驗來看,此類指控并非孤立事件。
近年來,委方多次揭露并挫敗由美國支持、旨在顛覆國家政權的雇傭兵滲透行動。這些接連不斷的案例,揭示了美委之間根深蒂固的政治對立。
除安全層面的反制外,副總統德爾西?羅德里格斯宣布一項精準經濟反制措施:暫停向特立尼達島供應天然氣。
![]()
這項決策背后蘊含清晰的地緣邏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作為美國在加勒比的重要伙伴,高度依賴來自委內瑞拉的天然氣資源。通過切斷能源合作,委方意在使美方盟友也為這場危機承擔切實代價。
不過,這一舉措很快遭到對方強硬回擊。特立尼達總理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直言,委內瑞拉的做法屬于“赤裸裸的勒索行為”,強調本國將繼續推進與多方的安全及能源協作,絕不屈服于任何脅迫。
![]()
這場鄰國之間的爭端,實則深深嵌套在美國的地緣操盤之中。盡管美國長期對委實施全面石油禁運,卻在今年破例允許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開發位于委水域內的“龍”氣田項目。
此舉不僅暴露了美方制裁政策的內在矛盾,更像在委內瑞拉家門口埋下一顆地緣沖突的定時裝置,進一步加劇區域局勢的復雜性與不穩定性。
事實上,美國對委施壓早已超越軍事與能源范疇。前總統特朗普曾公開承認,已授權中央情報局在委境內開展隱蔽行動,并毫不掩飾地表示“地面軍事打擊正在考慮之中”。
![]()
與此同時,在所謂“打擊跨國販毒”的名義下,自9月以來,美軍已在國際水域擊沉至少10艘被指運毒的船只,造成共計43人死亡。
然而,這些致命行動的合法性持續受到質疑——美方僅提供空中拍攝視頻作為證據,始終未能出示任何實物或司法材料證明目標船只確實涉及毒品運輸。
這種“僅憑影像定罪”的模式,使得美軍所謂的“禁毒使命”日益失去公信力,被廣泛批評為濫用武力的遮羞布。
更深層看,美國對委內瑞拉的指責集中于兩點:一是拒不承認馬杜羅政府的執政合法性,堅稱其2018年與2024年大選存在系統性舞弊;
![]()
二是指控馬杜羅本人掌控跨國販毒網絡,將其描繪成威脅區域穩定的“毒梟政權”。對此,馬杜羅予以強烈駁斥,稱這些說法純屬無端污蔑,是“為發動戰爭而精心編造的政治謊言”。
他進一步指出,華盛頓的真實意圖在于借制造地區動蕩轉移國內社會矛盾,掩蓋自身治理失效的問題。
雙方激烈交鋒的背后,折射出美委關系數十年來的結構性對抗:從能源封鎖到軍事威懾,從扶持反對派到干預周邊國家合作,美國試圖以霸權手段迫使委屈服。
但現實發展并未如其所愿。
![]()
就在美軍艦機頻繁逼近邊境之際,一家中國能源企業宣布啟動重大投資計劃:投入80億美元助力委內瑞拉恢復油氣生產能力。
熟悉該國經濟結構的人清楚,石油產業是維系國家財政運轉的生命線。多年制裁導致其原油產量暴跌,能源收入幾近枯竭。
這筆來自中國的資金不僅帶來先進設備與技術支援,更能有效緩解國家財政危機,重建能源出口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象征著一種不同于西方霸權邏輯的合作路徑——不是施壓與遏制,而是共建與賦能。
當美國企圖用孤立與封鎖困死委內瑞拉時,中國選擇以平等合作打開新局面,直接挑戰了“制裁萬能論”的神話。
回顧整場博弈進程,美國的每一步都體現典型的霸權思維:以艦隊巡航制造恐懼,以經濟制裁削弱國力,以政治抹黑否定政權正當性。
![]()
而委內瑞拉的回應則展現出驚人的戰略韌性:通過精準反制捍衛主權,借助國際合作打破圍困,依靠內部團結抵御外部干涉。
中國企業的深度參與,則為這場較量注入了新的變量——一種基于互利共贏的發展范式,與美國奉行的零和博弈形成鮮明對照。
如今,“格雷夫利”號仍錨泊于特立尼達附近海域,“福特”號正駛向加勒比前線,美國的制裁體系依舊高懸頭頂。
但與此同時,委內瑞拉的油田正逐步重啟生產,國際社會對美軍行動合法性的質疑聲浪不斷上升。
或許正如越來越多觀察家所意識到的那樣:當合作共贏的理念遭遇霸權壓制,當地區國家展現自主選擇的意志,美國苦心經營多年的制裁鏈條,正在悄然松動。
而那場曾被包裝成“正義干預”的地緣大戲,如今正越來越顯露出其荒誕性的本質——一場注定難以為繼的霸權鬧劇。億助力復產,霸權制裁成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