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與電磁的博弈:特朗普叫停背后的航母技術迷思…
10 月 28 日,橫須賀基地的海風裹挾著意外決策,訪日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登上 “喬治?華盛頓” 號核動力航母。
在對現場美軍官兵的演講中,他突然話鋒一轉,兩次向艦員發問:“你們覺得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哪個更好?” 當聽到 “蒸汽彈射” 的回應時,特朗普立刻抬高聲調,將電磁彈射斥為 “愚蠢、荒唐” 的發明。
![]()
這場戲劇性表態,讓持續半個世紀的彈射技術之爭再度成為全球焦點。
“我非常懂造船。” 特朗普在演講中反復強調這一點,并拋出具體指控:“他們在電磁彈射器上花了 9.93 億美元,而我們本來就有蒸汽系統,已經用了 50 年,效果好得很。”
![]()
他特意以福特級航母為例,將其上的電磁彈射系統稱為 “花費了幾十億美元的愚蠢電力系統”,調侃道:“一旦它壞了,你就得派人去麻省理工學院,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請過來維修。” 相比之下,他對著艦員豎起大拇指:“蒸汽彈射用錘子和噴燈就能修好,效果一樣好,甚至更好。”
![]()
這位總統的不滿還延伸到航母升降機。“現在的新玩意兒是磁鐵,以前用的液壓系統就算被雷擊也沒事。但你拿一小杯水倒在磁鐵上,誰知道會發生什么?” 他環顧甲板直言,“每臺拖拉機、每臺挖掘機都用液壓,偏偏有人決定在航母上用磁鐵。”
![]()
話音剛落,他便宣布重磅決定:“我將簽署行政命令,以后建造航母,彈射器必須用蒸汽,升降機必須用液壓。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出問題。” 為強化立場,他多次重申 “我是認真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還提到了審美層面的考量:“我特別喜歡看到那美麗的蒸汽從甲板上噴涌而出的景象,用電磁系統的話,你就看不到這個了。”
![]()
這一表述與他長期以來對電磁彈射的質疑形成呼應 —— 早在 2017 年,他就批評該系統 “多花數億美元且毫無作用”,2019 年更指責其導致福特級航母工程延誤、成本超支。
從技術本質看,兩種彈射系統堪稱新舊工業時代的縮影。蒸汽彈射作為服役半世紀的 “老將”,依托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做功,全球 65% 的現役核動力航母仍在沿用。
![]()
其核心優勢在于成熟可靠:50 年的實戰數據證明,它能在極端海況下穩定運行,且維護僅需基礎工具,正如特朗普所言 “用錘子就能修理”。但光鮮背后是難以克服的短板:能量轉化效率僅 4%-10%,每次彈射消耗數噸蒸汽,連續作業 16 分鐘便需強制冷卻,堪稱 “能源黑洞”。
![]()
更致命的是推力固化,無法適配輕重各異的艦載機,制約作戰體系構建。
電磁彈射則是電力電子時代的技術結晶。通過直線電機與飛輪儲能系統,其能量效率飆升至 60% 以上,45 秒即可完成儲能,連續彈射時航母仍能保持 30 節航速。
這種 “精準控能” 讓它實現 200 千克至 35 噸機型的全覆蓋,從殲 - 35 隱身戰機到空警 - 600 預警機均能適配。模塊化設計更使可動部件減少 70%,故障率低至蒸汽彈射的 1/6。但美軍福特級的實踐暴露短板:系統復雜導致維護依賴頂尖人才,初期故障率遠超設計標準,單條軌道故障便致全系統癱瘓。
特朗普的決策看似倒退,實則折射出美國海軍的現實困境。電磁彈射研發超支數十億美元,卻遲遲無法實現 F-35C 的穩定彈射,而中國福建艦已完成三型艦載機彈射測試,形成技術反超。這種落差讓 “回歸蒸汽” 成為權宜之計 —— 既規避新技術風險,又能快速形成戰斗力。
但從長遠看,這一選擇代價沉重:蒸汽彈射無法適配未來無人機蜂群作戰,其 “粗放耗能” 與航母電力化趨勢背道而馳。
技術選擇從來不止于性能對比。當特朗普沉迷于蒸汽噴涌的 “懷舊美學” 時,中國已通過馬偉明團隊的技術突破,實現電磁彈射的國產化與實用化。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保守實用主義與技術前瞻性的碰撞。蒸汽彈射或許能解美軍燃眉之急,但放棄電磁彈射的技術路線,可能意味著美國在未來海戰體系競爭中,輸掉更關鍵的一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