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62歲的張大媽在小區里和鄰居聊天時,一臉惆悵:“肚子總覺得脹,飯量也小了些,是不是到了年紀,腸胃都開始出問題了?”聽到要做腸鏡,張大媽起初很抵觸,“聽說做腸鏡可遭罪,能不查就不查!”
直到一次小區健康講座上,醫生舉了個真實案例,“有位阿姨因為嫌麻煩,拖了三年才檢查,沒想到早期癌癥被拖成了中晚期,后悔莫及。”
這個案例如同一記警鐘,勾起了張大媽的警覺。其實,她的故事并不是個例。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腸道每天默默承受著什么?為什么醫生總讓50歲以上的人定期做腸鏡?而這項檢查,真的像傳言中那樣“可怕”嗎?
![]()
我國每年近千萬人做腸鏡,真相遠比你想象的更重要。醫生甚至直言:“做一次腸鏡,往往能保十年安心!”這背后的科學到底是什么?腸鏡到底查的是什么?那些因為猶豫拖延而錯過早期發現機會的人,最終都后悔了嗎?
腸鏡,醫學名稱為結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腸癌和息肉的“金標準”。它通過一根細軟鏡子,從肛門進入,直接觀察整個大腸,并在發現異常時可以直接取組織活檢乃至切除息肉。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結直腸癌病例超過56萬,發病率已排名第二,并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漲。更關鍵的是,80%的早期腸癌和大部分腸道息肉都“無明顯癥狀”,錯過檢查極易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專家們一直強調:“早發現,95%以上的早期腸癌都能治愈。”而結腸鏡是目前唯一能“看見、取樣、切除”三合一的檢查手段。不僅是癌癥,慢性腹瀉、便秘、腹痛、消化不良等反復發作,做腸鏡都經常能找到根因。
那做腸鏡到底難不難?其實目前國內有麻醉腸鏡,過程無痛、時間短,絕大部分人當天就能回家。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數據顯示,98%以上的檢查者都能順利完成腸鏡檢查,無嚴重不良反應。這種“痛苦”遠沒有許多人想象的大。
越早做腸鏡的收益越明顯。不信?來看醫生們的總結與最新權威數據:
屏障守護,早發現早切除
腸癌是“從息肉變成癌”的惡性腫瘤,發展周期往往長達10年甚至更久。只要定期腸鏡檢查,息肉能及時切除,大大降低變癌風險。一項發表于《中華消化雜志》的臨床研究顯示,定期做腸鏡篩查可讓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降低82%。
省錢省心,一查十年無憂
專家共識推薦:50歲(有家族史提前到40歲)后,每10年做一次腸鏡,即可極大減少腸癌漏檢。與每年反復做其他“便潛血”篩查相比,這種高效篩查既省費用也省心。*美國哈佛大學一項10萬人隨訪發現,按指引做一次腸鏡,未來10年內出現結直腸癌的概率顯著下降。*
發現伴隨疾病,及早調理
很多慢性腹瀉、膿血便、莫名貧血、體重下降等“難言之隱”,背后常常藏著息肉、炎癥甚至小腸吸收不良等疾病。腸鏡一查,往往能直擊根源,避免一味將問題當“老胃病”耽誤治療。
很多人擔心做完腸鏡后還是會出事,其實權威共識與數據都強調:“一次規范無異常檢查,受益至少十年。”但“靠譜腸鏡”需做到以下幾點:
![]()
選擇正規醫院和經驗豐富的醫生
正規三甲醫院或有資質的消化內科,醫生操作更專業,儀器更先進。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三甲醫院腸鏡操作的息肉檢出率可高出基層一半以上。
嚴守腸道準備流程
腸鏡前一兩天低渣飲食,檢查前一天用瀉藥清腸,清潔度越高,結論越準確。超過30%的人因腸道準備不充分影響了息肉發現率。
方案個體化,特殊人群提早篩查
如有大腸癌家族史、慢性腸炎、久治不愈的便血、息肉病史等,始篩年齡要提前,篩查間隔需遵醫囑,不可“一刀切”。
![]()
記住三大“紅旗癥狀”要盡快檢查
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北大腫瘤醫院建議,一旦出現上述癥狀且持續兩周,無論年齡都應盡快做腸鏡排查。
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復發風險
高纖維低脂飲食、規律鍛煉、戒煙限酒、減肥等能顯著降低腸癌的再次發生概率。一項國內隊列研究發現,控制體重、每日行走6000步以上的人群,腸道腫瘤的發生率可再下降近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