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墓葬中的銅鼓到明代摩崖上的修路記,從苗民古碑的訴訟故事到土司地區的祠廟合一,每一件沉默的文物都在訴說著貴州高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
作為國家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對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深厚的貴州而言,意義尤為特殊。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作為貴州省民族文物專項調查的主要承擔單位,以學術為綱、實踐為要,聚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簡稱“三交”)主題,在黔山秀水間深入田野,對423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及40處“四普”新發現文物點進行調查,不僅系統摸清了民族文物家底,更挖掘出文物背后鮮活的歷史敘事,讓沉睡的文化遺產“開口說話”,也為高校科研、教學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專業體系夯實民族文物“家底”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教授、副院長葉成勇介紹,貴州歷史上長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遺產體系,而此次“四普”專項調查,正是要為這些遺產建立科學、系統的“文化檔案”,既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也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與一般性文物調查不同,此次專項調查更注重文物背后的深層內涵。團隊采取“資料收集-田野調查-資料歸檔-深度研究”四段式工作法,在傳統測繪、記錄基礎上,融入口述史訪談、地方文獻梳理與多學科交叉解讀,力求“透物見人、見事、見精神”。
進入田野調查階段,區域差異成為顯著特征。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地的“三交”文物多集中于明清時期,彼時正值貴州民族融合的關鍵階段;而烏江以北的遵義、銅仁等地,文物時間跨度更長,可追溯至秦漢、唐宋,清晰勾勒出民族交往的“長時段邏輯”。“不同區域的‘三交’特征互補,拼合出貴州歷史文化生成的完整圖景。”葉成勇說。
![]()
安順市普定縣反字巖古彝文調研現場
截至9月26日,團隊已完成全部調查工作,形成《貴州省民族文化文物“四普”專題調研報告》。報告綜合文物遺存、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系統梳理了貴州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展脈絡,深入劃分并剖析了貴州高原山地歷史文化區的內涵,揭示其內在演進邏輯。在此次調研中,10個調查小組構成核心力量:黔東南地區設2個小組,其余市(州)各設1個小組,每組由1名帶隊教師與2至3名學生組成。師生全程協同合作,既保障了調研工作的專業性與深度,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
“透物見人”講好民族“三交”故事
“文物普查不是簡單地拍照、登記,而是要‘透物見人’。”這是調查組始終秉持的核心準則。貴州民族大學團隊在普查中堅持“田野史學”理念,將文物調查與人、社會、歷史深度融合。
在銅仁,調查組發現“祠廟合一”現象——寺廟兼具家族祠堂功能。“這背后是土司依托寺廟管理地方的智慧。”葉成勇解釋說,“明代內地傳入的佛教和道教,需要依托土司力量,而土司則利用寺廟的經濟功能提升治理能力。這種文化交融不是簡單的‘融合’,而是一種制度創新。”
在開陽縣,“藍秧碑”則揭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民族互動史。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記載了乾隆年間苗族先民藍秧與當地何氏家族的經濟糾紛——藍秧兩次打官司,最終勝訴后刻9通碑,以1通總碑、8通分碑記錄經過。若僅看碑文,故事脈絡較簡單,但在原開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何先龍的協助下,團隊挖掘出大量口述史料與地方記憶,還原了官司細節,讓碑文背后的經濟史、區域開發史脈絡更清晰。“沒有地方專家的幫助,我們可能只看到‘一塊碑’,而看不到‘一段民族交流史’。”團隊成員感慨道。
文物普查,不僅是專業工作,更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要通過文物,講好貴州各民族共同開拓、守望相助、共建家園的故事。”葉成勇篤定地說。
田野間培育有溫度的文化守護者
“以前覺得歷史都在書本里,現在才知道,歷史還在田野的石碑上、老人的講述里。”2024級歷史學專業學生張紹平的感受,道出了團隊“實踐育人”的成效。此次普查不僅是文物調查,更是貴州民族大學“田野史學”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動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與文物、與地方的對話中,既提升專業能力,也培養文化情懷。
團隊打破專業界限,整合文物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力量。對大一新生而言,從資料整理到田野丈量,再到深度解讀,全過程參與讓他們對專業有了具象認知。“給文物定位要反復核對衛星地圖,測量數據要精準到厘米,報告必須‘論從史出’。”2024級歷史學專業學生劉敬秋說。此前她對“水東文化”一無所知,而在開陽縣馬頭寨宋氏土司總管府遺址,通過觀察古建筑遺存、查閱博物館文獻,這個“陌生概念”變得可知可感。
更深層的收獲,是文化情懷的涵養。學生們既見證了思南縣烏江博物館、麥地村禹王宮等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也目睹了“黔中砥柱”被淹、盤信鎮禹王宮廢棄的遺憾,更為基層文物保護者的熱愛與堅守所動容。“文物保護不是口號,而是責任。”正如葉成勇所言:“文物工作要有溫度,唯有對歷史懷有深情,才能真正做好傳承。”
數字化推動文化資源活態傳承
目前,團隊已完成各區域的資料收集、野外調查與總結歸檔,正著力推動成果轉化,讓普查收獲的“數據”變成服務文化傳承的“資源”。
“雙百工程”是重點規劃之一——團隊計劃篩選100個能體現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三交”內涵的文物點,一方面匯編成案例庫,確保每個點的資料準確翔實;另一方面推進數字化工作,為重要文物點制作短視頻、紀錄片,讓文物故事“活”起來、“走”出去。同時,“貴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資源數據庫”建設項目已啟動申報,普查獲取的7500余張圖片、訪談素材、學生實踐記錄等將系統入庫,既服務學術研究,也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惠及更多師生。
“此次專項調查不僅是做研究,更是要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文化傳承的力量。”葉成勇表示,未來團隊將立足專業優勢,針對貴州“三交”文物推出嚴謹且生動的解讀內容;并持續培養學生的“文物情懷”,鼓勵畢業生無論是否從事相關行業,都能“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文物”,成為民族文化的自覺守護者。正如2024級文物專業研究生盈佳欣所說:“我還不確定未來是否能走上文物保護工作的崗位,但‘四普’經歷讓我更愛家鄉,也更懂責任。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覺。”
(貴文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提供)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