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黃埔軍校,人們往往會被其培養出的眾多軍事人才所震撼,我軍中有很多名將名帥都是畢業黃埔,比如林總,徐帥等等。但是也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當年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似乎格外好聽,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文化韻味。
![]()
舉幾個例子:
比如黃埔第一期的王爾琢,“爾”字在古文中常作助詞,增添了名字的文雅氣息,“琢”字意為雕琢玉石,使人不禁聯想到《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
黃埔二期的邱清泉,“清”代表清澈、純凈,寓意著內心的高潔與品行的端正,不被世俗的污濁所沾染,“泉”字則給人以靈動、源源不斷之感,仿佛山間清泉。
黃埔三期的戴安瀾,“安”有平安、安定之意,寄托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與守護一方安寧的壯志,“瀾”本義為大波浪,展現出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
黃埔五期的廖運周,“運”有命運、運氣之意,又可理解為運籌帷幄,暗示著擁有掌控局勢、把握機遇的能力,“周”字則有周全、縝密之義,體現出做事深思熟慮、嚴謹細致的態度。
張宗遜,“宗”有尊崇、宗法之意,蘊含著對傳統、對先輩的敬重之情,“遜”表示謙遜、恭順,告誡為人處世應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不驕不躁。
還有很多好聽的名字,這些名字,或引經據典,或蘊含深意,無一不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相比而言,比如中國在60年代以后的名字就起的比較隨意,因為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
比如:
60年代:衛國、衛東、衛民、衛軍、躍進、衛星、紅花。
80年代:愛國、愛民、建國、建軍、國慶、和平等等。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黃埔軍校的名字比較好聽?
![]()
時代背景不同
黃埔軍校創立于1924年,當時的中國,雖歷經風雨動蕩,但傳統文化的根基依然深厚。許多學生來自書香世家或有著一定文化底蘊的家庭,家族長輩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子女的教育極為重視。在為孩子取名時,他們往往會從經典古籍、詩詞歌賦中尋覓靈感,將美好的期望與祝福融入名字之中。
比如90年代后,中國人起名字成了“娜,軍、明、平、洋、勇、丹、瑤、翠、夢、君、倩。”凡此種種,其實這是金庸小說,和瓊瑤小說的影響,所以很多名字都是來源于電視劇。
《天龍八部》里的一位美女王語嫣就是極好的例子。“嫣”字讓人想到絢爛多彩的花簇,有些媚俗,但加上一個動詞“語”,意境就全出來了!
![]()
文化篩選
黃埔軍校作為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對學生的選拔有著嚴格的標準。其中,文化知識水平是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招生考試分為初試、復試、總試三關,內容涵蓋了國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多個學科。只有在文化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學生,才有機會進入黃埔軍校深造。
這一選拔機制,確保了進入黃埔軍校的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那些憑借黨員推薦卻不學無術的人,根本無法通過層層考試的篩選。因此,能夠踏入黃埔軍校大門的學生,本身就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們的名字,自然也體現出了較高的文化水準。
文化思潮
20世紀初,中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中國,與傳統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黃埔軍校的學生們既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又接觸到了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思潮。他們的名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時代的特色。
![]()
一方面,許多名字依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另一方面,一些名字中也融入了新的元素,展現出對時代變革的積極響應。例如,有的名字中蘊含著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映了當時進步青年對新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個人志向
我軍中有很多人的名字都是后來改的,比如許世友,徐向前等,這是為了表達個人意志。所以很多人的名字,為了革命勝利,為了表達曙光的意思,他們的名字,往往也成為了表達個人志向與理想追求的載體。
![]()
以趙尚志為例,其名字出自《孟子?盡心》中的“仁義謂尚志,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父親趙子馥(晚清秀才)為其取名“尚志”,飽含了對兒子志存高遠、追求仁義的殷切期望。
趙尚志也不負所望,在革命生涯中,展現出了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成為了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比如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左權將軍,“權”字可理解為權力、權威,寓意著擁有掌控局勢、施展抱負的能力,左權在軍事生涯中,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為革命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社交需求
這個原因我覺得可以不提,但確實存在,在黃埔軍校的校園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學生們在學習軍事知識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相互交流、切磋學問。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名字,更容易引起他人的關注與尊重。
![]()
在社交場合中,名字往往是人們初次接觸時留下的第一印象,一個獨特而富有文化魅力的名字,能夠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交流與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氛圍與社交需求也促使學生們更加注重名字的文化品質。
黃埔人才濟濟
黃埔軍校在其輝煌的辦學歷史中,孕育出了無數閃耀在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的杰出人。
在軍事領域,黃埔軍校培養出的將領可謂是將星璀璨。徐向前,作為黃埔一期的杰出代表,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大元帥之一。還有林總,同樣畢業于黃埔四期,在軍事指揮上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領東北野戰軍,從東北一路打到海南島,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中。還有陳賡,黃埔一期的傳奇人物,以其機智勇敢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聞名。在北伐戰爭中,他表現英勇,屢立戰功。
在政治領域,黃埔軍校也培養出了許多杰出人才。蔣先云,黃埔一期學生,在北伐戰爭中,他擔任重要職務,不僅在軍事上表現出色,還積極開展政治工作,激勵士兵的斗志,為北伐的勝利進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
黃埔軍校走出的眾多軍事人才,無疑在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上有著較高的水準。他們接受了系統的軍事教育,在戰術運用、軍事組織等方面具備扎實的基礎。
功德林往事
相比之下,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雖然在軍事專業技能上有一定優勢,但在對戰爭全局的把握、政治與軍事的融合以及對人民戰爭思想的理解和運用等方面,與毛主席存在較大差距。
毛主席以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杰出高超的軍事才能和爐火純青的軍事指揮藝術,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解放戰爭后期,很多國民黨將領被捕,大多數被關押在功德林。
![]()
195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前夕,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建議:特赦一批確實已經改惡從善的戰爭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
第一批特赦了十名,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陳長捷、曾擴情、周振強、楊伯濤、鄭庭笈、宋希濂、邱行湘、盧浚泉等國民黨高級將領,這其中不乏黃埔名將。至1975年3月,在押的554名戰犯全部被釋放,其中包括國民黨高級將領200余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