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冬,莫斯科以西200公里,一塊地圖上看似無足輕重的凸起地帶——勒熱夫突出部,成了蘇德戰爭中最慘烈的絞肉機。
這里不是斯大林格勒,也不是庫爾斯克,但它的名字在德軍內部卻成了談虎色變的存在。20萬德軍死守陣地,面對的是超過190萬的蘇軍輪番沖擊,最終殺傷110萬,卻換來的是心底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蘇軍的攻擊一次次被打碎,德軍的防線一次次被撕裂。“我陣亡在勒熱夫附近”,一位蘇聯詩人的這句詩,成了千千萬萬無名士兵的墓志銘。
![]()
而今天,我們終于要把這場被歷史塵封的戰役重新擺到臺面上。它究竟是怎樣一場戰爭?為什么傷亡如此巨大?朱可夫為何親自指揮仍未取勝?莫德爾又是怎樣用20萬兵力抵擋住鋪天蓋地的蘇軍洪流?
要明白勒熱夫戰役的殘酷,得先看地圖。勒熱夫坐落在莫斯科西面150公里的位置,地勢高、交通便利,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手里的“毒匕首”。
只要德國第9集團軍守住它,就能牢牢壓制蘇軍的西方戰線。莫斯科雖然沒有被包圍,但這把刀始終懸在頭頂。
![]()
斯大林坐不住了。他在1942年年初下死命令,勒熱夫必須拔掉。不管代價多大,不管犧牲多少都要打掉它。朱可夫臨危受命,帶著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190萬兵力,開始了絞肉機的運轉。
但對德軍來說,勒熱夫同樣是命根子。它是德軍整個中央戰線的頂點,一旦丟了,不只是后撤的問題,整個東線都會被蘇軍撕開一個口子。
于是,希特勒派出了最信任的“防御之獅”莫德爾,接手第9集團軍,守住勒熱夫。這就注定了,誰想拿下勒熱夫,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
1942年1月,蘇軍全面發動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朱可夫指揮70萬西方面軍,從南面攻入;同時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從北面夾擊,試圖合圍德軍。
蘇軍打出了氣勢,空降兵、騎兵、坦克,輪番上陣,第11騎兵師甚至摸到了維亞濟馬城下。但莫德爾不是吃素的。他剛接手部隊,立刻調來5個預備師,推行彈性防御。
前線死守,一旦蘇軍突破,就讓裝甲部隊從兩側夾擊。蘇軍的第一波攻勢就此崩盤。前線泥濘、氣溫零下40度,后勤根本跟不上。坦克拋錨、火炮凍裂、士兵凍死。
![]()
最關鍵的是,蘇軍高估了自己新兵的能力,低估了德軍的韌性。三十萬人傷亡,兩個集團軍幾乎被打廢,朱可夫不得不下令停止進攻。
到了1942年7月,蘇軍換了打法。他們不再急著包圍,而是正面突破。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合力出動3個集團軍,40萬人,坦克和火炮開路,目標是勒熱夫西北線。
莫德爾這次把黨衛軍“帝國師”“德意志師”放在二線。他知道蘇軍一定要在正面突破,于是前線假裝薄弱,一旦蘇軍沖進去,二線裝甲部隊立刻反包圍。
![]()
戰斗一打就是兩個月,蘇軍連河都沒過完。德軍發動“旋風行動”清理突出部,雖然在沼澤和地雷中損失慘重,但還是把蘇軍卡在了原地。
蘇軍再一次失敗,傷亡超過15萬。而德軍雖然守住了陣地,但也精疲力盡,裝甲部隊損耗嚴重,很多部隊再也沒能補滿編制。
1942年11月,蘇軍南線打響斯大林格勒反攻。為了配合這場決定性戰役,朱可夫再次親臨勒熱夫,發動“火星行動”。
![]()
這一次,蘇軍幾乎傾盡所有。190萬人、3300輛坦克、2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目標明確,拔掉這枚毒釘子,徹底擊潰中央集團軍群。
但現實又一次給了蘇軍重錘。大雪封山,坦克沒有冬季偽裝,新兵素質極差,剛下火車就被趕上前線。德軍準備充分,工事堅固,火力密集,裝甲部隊游走反擊。
蘇軍像潮水一樣一次次沖上去,又一次次被打下去。前線尸橫遍野,坦克被打成廢鐵堆,后方補給線徹底癱瘓。朱可夫強忍壓力,連續發動數次進攻。
![]()
直到12月11日,他終于承認失敗,下令停止進攻。這場戰役,蘇軍傷亡80萬人,其中陣亡30萬,坦克損失近2000輛。德軍也不好受,傷亡4萬人,但守住了勒熱夫。
很多人都以為德軍打贏了勒熱夫戰役,朱可夫輸了。但真是這樣嗎?未必。1943年2月,蘇軍在北線攻占大盧基,勒熱夫的鐵路補給線被切斷,德軍第9集團軍陷入危險。
莫德爾請求后撤,希特勒終于同意。“水牛行動”開始。德軍有序撤退,邊退邊炸橋、埋雷、燒村,最后干干凈凈地撤出勒熱夫突出部。
![]()
戰術上,德軍贏了。但戰略上,蘇軍贏了。因為勒熱夫戰役期間,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被牢牢牽制。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沒有等到援兵。
德軍老兵回憶勒熱夫時,幾乎全都用了一個詞:“地獄”。不是因為環境惡劣,而是因為蘇軍的沖鋒從不間斷,仿佛殺不完。
德軍士兵說,他們一晚上能打退10波蘇軍,打到手軟,打到麻木。打完了,第二天又來。心理上的壓迫,比身體更可怕。即便打贏了,很多德軍老兵在勒熱夫后都出現了精神問題。
![]()
而對蘇軍來說,這更是無法言說的悲劇。為了一個突出部,死了110萬人。沒有勝利的凱旋,沒有光輝的獎章,只有一座雕塑,俄羅斯政府后來在勒熱夫立了一座紀念碑,一個化作白鶴的士兵,永遠俯視著那片灑滿鮮血的土地。
蘇軍用110萬人的血,換來了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德軍用20萬人的意志,拖住了整個東線的時間,今天我們重新講述勒熱夫,不是為了數傷亡,而是為了記住——歷史的勝利,從來不是白來的。
信息來源:新雕塑追憶“被遺忘”的勒熱夫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雪丹 2020-09-1709:04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