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瀚的文學長河里,有很多璀璨的名字,比如李白、杜甫、蘇東坡,他們和他們的作品一起,構成了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但有這么一個名字,它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筆名。他寫過一本驚世駭俗、家喻戶曉的奇書,可這位作者的真實身份,卻像一團濃霧,籠罩了四百多年,至今無人能解。
這個筆名,就是 “蘭陵笑笑生”。
![]()
這本書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的 《金瓶梅》。這部作品影響了后來的《紅樓夢》,但關于作者的資料,卻少之又少。
一個筆名
明朝萬歷年間。當時,一部名為《金瓶梅詞話》的小說開始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數文人圈子里流傳。
這部書的內容在當時可以說是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讓讀過它的人無不感到震驚。而在書的序言和正文開篇處,赫然署著作者的名字:蘭陵笑笑生。
![]()
在那個時代,“筆名”這個概念還不像今天這么流行。雖然古代文人也常常用“號”或者“別號”來稱呼自己,但像蘭陵笑笑生這樣,完全創造一個虛構的身份,用來發表一部長篇巨著的,可以說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
“蘭陵”是古代的一個地名,大致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一帶。“笑笑生”則更好理解,一個愛笑、帶著幾分戲謔和嘲諷意味的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
這個名字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引發無盡的猜測。為什么作者不愿意用真名?是因為書的內容太過敏感,怕招來殺身之禍嗎?還是說,他本身就是一位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不方便暴露身份?
可以說, 《金瓶梅》 的神秘,有一半是源于它自身的內容,而另一半,則完全是由蘭陵笑笑生這個神秘的筆名所賦予的。
那么,在揭開作者身份之謎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他筆下的這部 《金瓶梅》 ,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何會被冠以“奇書”之名?
![]()
“天下第一奇書”到底“奇”在哪?
很多人對《金瓶梅》的第一印象可能停留在“禁書”兩個字上,覺得它內容大膽出格。
如果僅僅因此就將它定義為一本“壞書”,那就太小看蘭陵笑笑生了。這本書之所以能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書”,它的“奇”是多方面的,甚至是革命性的。
它的主角很“奇”。在 《金瓶梅》 之前,中國的小說主角要么是帝王將相,要么是神仙鬼怪,再不濟也是梁山好漢那樣的英雄人物。
但蘭陵笑笑生偏不,他把筆觸對準了一個普普通通,甚至品行不端的市井人物,清河縣的一個名叫西門慶的藥材商。
![]()
整部書一百回,浩浩蕩蕩百萬言,寫的全都是西門慶和他的一大家子人,以及圍繞著他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
它的寫法同樣很“奇”。《金瓶梅》 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真正開端。它就像一部超高清的紀錄片,事無巨細地記錄了明朝中晚期一個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
從吃飯穿衣、迎來送往,到官場勾結、商業運作,再到市井間的風俗人情、三教九流,幾乎無所不包。
![]()
書里描寫了一場宴席,會細致到上了幾道菜,用了什么餐具,賓客之間如何敬酒,說了哪些場面話。這種對日常生活的精細白描,構建了一個無比真實、仿佛觸手可及的晚明社會。
魯迅先生就評價說:“作者之于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皆盡其妙。”可以說,你想了解明朝的社會生活,讀 《金瓶梅》 比讀很多歷史課本都要來得生動直觀。
最后, 它的思想很“奇”。這本書的書名取自書中三個重要的女性角色:潘金蓮、李瓶兒和龐春梅。
![]()
它毫不避諱地直面人性的貪婪、欲望和社會的黑暗腐朽。全書圍繞著酒、色、財、氣四個字展開,寫盡了人為了這些東西會變得多么瘋狂和墮落。
西門慶從一個普通商人,通過鉆營攀附,官商勾結,一步步走向權力和財富的頂峰,但最終也因為欲望的無度膨脹而暴斃。整個家族隨之分崩離析,落得個“樹倒猢猻散”的凄涼下場。
正是因為這些“奇特”之處, 《金瓶梅》 才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獨一無二的地位。
![]()
然而,寫出這樣一部巨著的人,卻偏偏要隱姓埋名。這就把一個巨大的懸念拋給了后人:這個洞悉世情、筆力非凡的蘭陵笑笑生,究竟會是誰呢?
關于作者的身份
自從 《金瓶梅》 問世以來,關于蘭陵笑笑生真實身份的猜測,就成了一場持續了四百多年的大型“猜謎游戲”。
據不完全統計,被納入“嫌疑人”名單的明代文人,前前后后居然有六七十位之多,有些說法甚至認為有一百多種猜測 。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幾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頭號嫌疑人:王世貞
“王世貞說”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王世貞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文壇領袖,地位非常高。這個說法很像一個武俠故事:據說,王世貞的父親被當時的權臣嚴嵩陷害致死。為了報仇,王世貞寫了這本 《金瓶梅》 ,書中大量情節影射嚴嵩父子。他還故意在書頁上下了毒,然后把書獻給了酷愛讀書的嚴嵩之子嚴世蕃。嚴世蕃看書時習慣用舌頭蘸口水翻頁,結果中毒身亡。這個故事聽起來非常解氣,也很有戲劇性,所以在民間流傳很廣。
![]()
但可惜的是,這個說法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撐,更像是后人附會出來的傳奇,學術界普遍認為其可信度不高。
二號嫌疑人:徐渭
徐渭就是那個我們熟悉的明代大才子,能詩、能文、能畫,性格狂放不羈。支持“徐渭說”的人認為, 《金瓶梅》 的語言風格、書中流露出的憤世嫉俗的情感,以及對社會黑暗的辛辣諷刺,都和徐渭的個人風格非常相似。
而且徐渭的人生經歷坎坷,飽嘗世態炎涼,完全有動機和閱歷寫出這樣一部作品。
![]()
但是,這個說法同樣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缺乏直接證據。光憑文風相似,很難下定論,畢竟明末文壇模仿成風,風格相似的人不在少數。
其他重要候選人
除了這兩位,名單上還有一長串的名字,比如劇作家李開先。因為 《金瓶梅》 中使用了大量的山東方言,而李開先恰好是山東人,并且他的作品里也體現出對市井生活的高度關注。
還有人提名賈三近、屠隆等等。近年來,還有一個說法也很有影響力,那就是“丁惟寧說”,認為作者是明代官員丁惟寧,其生活年代、籍貫和書中描寫的風土人情都有較高的吻合度。
![]()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有名有姓、又有點才華的明代文人,都曾被拉進這個“猜謎游戲”里。學者們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場爭論之所以如此激烈又難以定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都缺少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鐵證。
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答案
說了這么多,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蘭陵笑笑生到底是誰,我們依然不知道。那么,這個謎底為什么就這么難解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本人刻意為之的結果。《金瓶梅》 在當時是一部“非主流”甚至“地下”作品,其對社會黑暗和人性欲望的揭露是毫不留情的,甚至還影射了一些當朝的權貴。
![]()
在明朝那種思想控制嚴酷的環境下,作者如果暴露身份,很可能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所以,他選擇用一個假名,并且在書中刻意混淆視聽,留下許多真假難辨的線索,目的就是為了徹底隱藏自己。
從這個角度看,他成功了,他導演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一場“隱身”。
如今,四百多年過去了,關于作者身份的爭論還在繼續。
![]()
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個謎案本身,是不是也成為了 《金瓶梅》 這部奇書魅力的一部分呢?
正是因為作者的身份成謎,才使得我們可以拋開對作者生平,更加純粹地去關注作品本身。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西門慶的繁華與敗落,放在那個喧囂又空虛的晚明世界,放在蘭陵笑笑生那支冷靜又犀利的筆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