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得不做的事”做完以后,我們是更愿意把剩余的時間,拿來消遣和尋找樂趣的。讀書顯然不是多數人定義里的消遣和樂趣,便樂于在書里找價值和意義。找尋一番不得其果,可事實上明明有人已經靠讀書翻身了。
我們可以達成的共識是,讀書是了奔一個好前程的。這不僅是教育的意義,更是這個社會與無數家庭的使命。這也是唯一一件,與貧窮富貴無關,與背景身世隔絕開的,直接擺在多數人面前的,可以跨越階層的路。。
盡管在我們的人群里,仍然會有聲音,一直保有對教育的意見和不忿。但對讀書這件事,所保持的期許和幻想,都是一樣的。而很大意義上,這也是投入產出比最高,努力了就真的會有回報的事。至少在步入社會之前,我們至始至終還保持著對讀書的虔誠。
因為,等離開了校園,便會發現,這可能是這輩子少有的,可以純粹的只學習的機會。可也正是到了社會,便有了,讀書無用論,和讀書翻身論,兩個完全對立的聲音,同時存在。
讀書無用論里,是在社會實踐里,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銅皮鐵骨的“實用”派。
社會顯然是一所更好的大學,這里在脫離了課本的理論和道理以外,是更加血淋淋的教訓需要用實打實的嘗試,來成就“過來人”的經驗。又是更加需要脫掉長衫舍去臉面的人情世故,顯然比“知識”寶貴比“聰明”難得。更是重復單調但日復一日的活著,不僅要腳踏實地的務實更要認清平凡以后愛上生活。
讀書無用論,像是對現實的精耕細作,又像是逛了一圈象牙塔以后,看清現實的腳踏實地。
河南每年激增數百萬的高考學子,拔了尖的,幾乎滿分才有機會走進名校。陪跑的大多數,在撒出傾盡家庭資源的極少數,用多幾年的苦讀,一步步與同齡人的社會化背道而馳,把賭注加大,將跑道拉長,改高考為專升本為考驗為升博,來換取最終的學識、階層和眼界。
但,數百萬的少部分,是讀書用無論里的模板,卻又是難以復刻的現實困境拉扯。可以選擇的路很多,便更容易選擇一條在自己眼界范圍內,最清晰的一條。
靠讀書改變階層的路,是留給有頭腦,有定力的人的。
讀書翻身論,卻是又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此讀書也非彼讀書。他們并非感官意義上的極少數,生活沒有僥幸,和所謂的幸存者偏差。
高考的勝利者,是大眾里的跳過龍門的鯉魚,可在“勝利者”的回望里,超越常人的專注和日日夜夜癡迷在對未知和偏差和奔襲里,除了收獲結果上的欣喜,對知識的渴望、對書的虔誠以及對“自己還是淺薄”的認知,難能可貴。
拉長了跑道“豪賭”的極少數,是別人眼里的長跑者,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下,習慣已經打開了眼界,“堅持就會勝利”確實是在勝利之后變得更有說服力。讀書何嘗不是,生活里的方法論,表象之下的本質,不單單是對品質的追逐,還有對未來的謀劃。從來沒有豪賭,一直都在找尋辦法。
而,事實上絕大多數覺得讀書有用的人。讀書也可以是疲于奔命后的消遣,和歷盡千帆歸來時的樂趣。它的價值,在于根本不會去思考“讀書是不是有用”本身。有人看插畫,有人念書名,也有人知其味而念其理。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出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求的是什么知?
陳可辛《中國合伙人》:當才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只能安靜讀書。
什么又是才華。為什么還是覺得讀書無用,努力沒有意義?
羅翔老師說:要么努力到出類拔萃,要么就懶到樂知天命,最怕你見識大開了,可努力又跟不上,骨子里清高至極,性格上軟弱無比。”
道理同樣適用。你為什么活得時而混沌時而清醒,時而沉迷時而警惕?
楊絳說:你迷茫的原因,是因為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
是啊,生活是這個樣子,也可以是任何樣子。但,讀書讓你哪怕深陷泥濘,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最后,祝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