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這已經是第三個長安系高管調任東風集團,前兩個是周治平和馮長軍。
10月27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集團”)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宣布中央組織部決定:王俊同志任東風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常委。
![]()
這意味著,這位從長安汽車深耕三十載的“汽車老兵”,正式加入東風轉型攻堅的核心團隊。從長安第三次創業“破局者”到東風集團的高層管理者,王俊的履新不僅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的新篇,更承載著外界對“他能否復制長安經驗,為東風的轉型向上按下加速鍵”的期待。
長安系汽車老將
回顧王俊的職業生涯,是與長安汽車的自主創新進程深度綁定的。
出生于1972年的王俊,1995年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隨后參加工作入職長安汽車。在長安汽車的近三十年時間里,他曾歷任長安汽車公司技術中心綜合管理處副處長、科研管理處處長,科技委科技管理處處長,科技質量部科技管理處處長,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產品策劃處處長、銷售公司市場部產品管理處經理,市場部副部長、部長,長安汽車公司總裁助理兼市場部部長、黨支部書記,總裁助理兼銷售公司總經理、長安汽車副總裁兼長安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等職務,長安汽車總裁等職位。
多個部門的工作經歷,讓其逐步成長為橫跨研發、市場、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
王俊的高光時刻從2020年開始,這一年朱華榮升任長安汽車董事長,王俊接棒總裁,兩人搭檔開啟長安“第三次創業”關鍵期。朱華榮主導戰略方向,王俊負責執行落地。
兩人“搭檔”期間,合力推進長安汽車三大核心戰略。香格里拉計劃:聚焦新能源技術研發,累計投入超2500億元,構建純電、混動、氫能多技術路徑;北斗天樞計劃:加速智能化轉型,推出SDA架構、天樞大模型等核心技術,并與華為合作打造“全域5G數智工廠”;海納百川計劃,布局全球化市場。
數據顯示,2021-2024年,長安汽車銷量均處于增長中,分別為230.1萬輛、234.6萬輛、255萬輛和268.37萬輛。直至2025年初王俊離任,正式前往中國兵裝集團任職。
值得一提的是,王俊在離任之前提出的 “競爭進化論”,至今仍對長安汽車的企業戰略有著深遠影響。他認為,汽車行業當下的 “內卷”,本質上是技術迭代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企業不應局限于價格戰,而應通過 “外卷” 去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東風領導班子已基本完備
隨著王俊的加入,東風領導班子成員擴至8位,包括董事長、黨委書記楊青,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馮長軍,董事、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劉艷紅,副總經理、黨委常委尤崢、黃勇、王俊、周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黨委常委。
這也是本月內,東風汽車集團高層的第二次重大調整。10月11日,東風集團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宣布:馮長軍同志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免去其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職務。
至此,東風領導班子已經基本備齊。
從今年東風汽車的整體表現來看,其前三季度累計銷量170萬輛。雖然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1.1%)和自主品牌(同比增長6.2%)漲勢喜人,但整體上離年初制定的“重回300萬輛、挑戰320萬輛”的目標,仍存著不小的差距。而這背后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其傳統合資支柱銷量的斷崖式下滑。
面對合資品牌在內的傳統業務萎縮,東風公司的新能源轉型雖然有增長,但仍不夠。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保持了較高的同比增速,猛士、奕派等也在努力布局。然而,若將東風的新能源銷量置于集團總盤之中,其占比仍然偏低。
這意味著,新能源業務的增長所帶來的增量,尚不足以填補合資品牌塌方所留下的巨大窟窿。橫向對比行業,東風公司在新能源領域雖然技術儲備深厚,但在品牌聲量、市場反應速度和規模化方面,與頭部新勢力及比亞迪等巨頭相比,仍存在差距。
與此同時,在如火如荼的中國汽車出海浪潮中,東風面臨著明顯的掉隊風險。與上汽、奇瑞、長安等已在海外市場建立起可觀體量和品牌聲量的車企相比,東風的海外業務規模相對較小。其海外渠道網絡、本地化運營深度等,仍與頭部車企存在差距。
自主不夠強、合資萎靡不振、出海仍需深耕等等這些,都將是接下來新領導班子需要亟待攻克的難題,而具體到王俊,其能否利用其過去的寶貴經驗,為東風的轉型進行助力,對集團而言也頗為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