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非學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支撐。自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規定(試行)》至今,已有四年時間。我國高校非學歷教育全面規范管理,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一批非學歷教育改革創新實踐案例脫穎而出,運營規范、服務高效、保障充分、特色鮮明的高校非學歷教育生態正在形成。
其中,上海各類高校通過開展多元化的非學歷教育,探索出了一條頗具時代特征、上海特點、高校特色的非學歷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本期專題對上海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和開放大學體系的創新實踐進行深度報道,希望為新時代全國非學歷教育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上海樣本。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篇
以開放大學體系化實踐 筑牢終身教育服務根基
錨定國家戰略與城市需求,通過協同化布局、標準化建設、精準化服務,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上海方案”。
在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的背景下,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始終聚焦國家戰略與城市發展需求,兼顧民生關切與個體成長,致力于打造公益性與服務性相統一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探索以“公益為基礎、社會服務為支撐、體系聯動為保障”的發展路徑,學校逐步形成了以“一老一小一家”為核心的民生品牌項目與多元化社會培訓并舉的格局,既精準適配上海產業升級、社會治理現代化、市民素養提升的需求,又平衡公益屬性與市場活力,為助力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兼具深度與廣度的“上海方案”。
構建總校統籌區縣落地的協同網絡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的核心優勢在于從頂層設計、資源整合、數字化賦能三方面發力,構建了“上下貫通、內外聯動、數字賦能”的體系化服務網絡,既保證了資源的集中整合,又實現了服務的精準下沉。
從總校層面看,“三級協同”是體系的核心框架。以上海家長學校為例,學校構建了“總校—分校—212個街道(鎮)工作站”的三級協同體系,形成“15分鐘家庭教育服務圈”,將課程與咨詢服務直接延伸至社區;為打破時空限制,學校還以數字化賦能學習場景,搭建了“在線課堂+電視欄目+服務熱線+微信公眾號”等多元平臺:“上海家長學校在線課堂”開展138期,覆蓋近3500萬人次的家長;“智慧父母成長課堂”電視節目播出111期且收視率居同類型節目前列;“上海家長學校”微信公眾號關注量達80萬,真正實現了學習資源“隨時可享、隨處可及”。在托育領域,學校完善了“1+16+N”的培訓體系,形成了培訓“師資、內容、考核、發證、管理”五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確保了培訓質量。正如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松華所說:“非學歷教育不能脫離區域實際,總分校聯動就是要讓優質資源沉下去,讓服務更貼民心。”
這一培訓體系在區縣層面得到了落地。上海開放大學普陀分校(上海市普陀區業余大學)深化“政校合作”,承接行政執法培訓,從服務普陀區拓展至其他各區,各類培訓年均5000人次,成為政府職能延伸的“蓄水池”;聯動“行企協同”,為東虹實業提供“員工綜合素養提升”培訓、為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開展員工輪訓,讓課程“跟著崗位需求走”;同時善用政策,通過“地方教育附加”專項經費開展公益培訓,2023年實施“科學育兒”“安全生產”項目培訓1139人次,2024年開展“特殊教育”“家庭教育”項目培訓1460人次,形成了“需求驅動、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協同閉環。
聚焦民生與城市需求的精準服務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始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民生保障、產業升級、社會治理等關鍵領域,通過具體項目破解實際痛點;各分校則結合區域特點,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可落地的特色服務,形成“總校有品牌、分校有特色”的實踐格局。
![]()
托幼行業技能大賽現場
![]()
金牌養老護理人員培訓現場教學
在民生領域,學校以“一老一小一家”為核心打造標桿項目,成效顯著。托育服務方面,自2018年起累計培訓從業人員26065人、機構管理人員2342人、培訓師資655人,還舉辦了4屆托幼行業技能大賽、2屆長三角托育服務發展論壇,出版職業道德教材5本、開發微課120集,相關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養老服務方面,2021年以來累計培訓陪診師、安寧療護師、老年社會工作者等各類從業人員13000余人,發布《陪診師從業技能要求》等3個團體標準,編寫16本養老服務讀本等;家庭教育方面,上海家長學校制作全國首部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欄目劇,打造立體化“空中課堂”,開通指導專線為823個家庭提供個性化服務,開展進城務工、隔代養育公益課堂100場。
聚焦城市發展需求,學校的社會委托培訓覆蓋基層治理、干部培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以及開放教育建設等領域:近3年開展楊浦區社區工作者培訓等培訓班,課程涵蓋社區管理、矛盾調解、應急管理等,幫助學員掌握社區治理中的實際問題解決方法,助力基層治理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為上海市審計局、海關、司法局等單位培訓干部800人,設計了涵蓋領導力提升、政策解讀、公共管理、創新思維等多個模塊的課程體系,提升受訓干部的履職能力;為徐匯區中小學管理者、普陀區幼兒園教師等開展教學能力培訓,助力教師適應數字化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普陀分校還在此基礎上形成鮮明的區域特色:其“百事能社工”品牌通過“啟航(新社工)、遠航(骨干)、領航(后備人才)”三級計劃,推動社工從“事務員”向“治理人”轉型。普陀分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社工培訓不搞‘紙上談兵’,而是把居村委、物業方和業委會‘三駕馬車’運作、業委會換屆、加裝電梯等真實難題搬進課堂,讓學員學了能用”。“靠譜共育”品牌聚焦家庭共育,年均服務家庭逾千戶,滿意度超96%,90%參與家庭反饋“家庭關系更和諧”。
此外,上海開放大學還通過新農村建設學院服務鄉村振興,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合作開展村(居)干部“3+X”培訓項目,切實提升了本市村(居)管理干部素養和學歷水平;推出“鄉村振興領頭人”培訓項目,與市場營銷專升本專業學分對接;同期開展現代農業培訓,為鄉村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公益為基與市場賦能雙軌并行
非學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強化公益屬性,同時發揮市場機制。上海開放大學始終堅守教育公益初心,同時積極探索市場活力,形成“公益為基、市場賦能”的雙軌模式。
學校將民生項目作為核心抓手,主動承接政府委托的公共服務任務,確保教育資源惠及弱勢群體。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部副部長應一也表示:“我們堅持教育公益屬性,所有民生項目都要‘適需性強、惠及面廣、認可度高’,這是開放大學的定位所決定的。”具體來看,上海家長學校的公益講座、咨詢服務年均覆蓋數千萬市民,托育、養老培訓優先面向基層從業者,部分課程實行免費或低收費;新農村建設學院的村(居)干部培訓不僅提升素養,還銜接學歷教育,幫助基層干部實現個人成長。
在市場機制探索上,學校以“需求引領、問題導向”為原則,依托優勢專業開發市場化項目,并完善管理制度激發活力。王松華表示,學校計劃于下半年研究擬定非學歷教育相關管理辦法,建立激勵機制和全員動員機制,形成“全面鋪開、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同樣,普陀分校在市場探索中也表現突出,2025年新開設的“陪診師項目”首期即招生105人,創收近16萬元;同時承接會計考試、計算機軟件考試、經濟師考試等社會服務,既積累了考試管理經驗,又為拓展優化培訓項目提供了新的契機,其精細化的項目成本管控確保了大部分市場項目的盈利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財務保障。
夯實終身教育服務根基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經過多年實踐,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體系化經驗,同時針對終身教育的新需求(數字化、個性化)制定未來規劃,持續完善服務能力。
從可復制的經驗來看,核心可歸納為三點:一是構建“分級協同服務體系”,以上海家長學校為代表,構建“政府發動、社會推動、學校行動、系統聯動、家長主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二是打造“多元數字化平臺”,通過“在線課堂+電視欄目+服務熱線”的“空中課堂”模式,打破學習時空限制,適配碎片化、個性化學習需求;三是形成標準化的培訓模式,如托育、家庭教育等項目落實“五統一”標準保障質量,同時允許分校如普陀分校根據區域需求定制課程,兼顧規范性與靈活性。
王松華強調,面向未來,學校將以“技術賦能、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為核心思路,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總校與分校的層級聯動,打造區域特色化、社區落地化、學習者個性化的服務供給模式;推動非學歷教育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型,精準對接學習者與城市發展需求;同時將各分校的精細化項目管理、特色品牌打造等經驗在全市推廣,強化區縣校的示范帶動作用。“我們要將學校努力建成上海終身教育體系中的‘神經中樞’,為城市軟實力提升與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專題目錄
觀察
專家談
上海普通高校非學歷教育篇
上海職業院校非學歷教育篇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篇
以開放大學體系化實踐 筑牢終身教育服務根基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9月刊(總第11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