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感覺世界很大,大到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社交媒體上,科技的、民生的、貿易的、金融的、社會事件的等等,讓人目不暇接。有時候,又感覺世界很小,或許一個農機企業的興衰就足以影響一個縣城的命運。后來,我發現這個世界大與小之間并不那么絕對,一個縣城普通居民的小日子,悄悄地被這個社會的宏觀變化所決定著。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只能繼續沉浮,或是積極、或是消極地面對這一切。
去年年底,因為工作原因,我被調往魯西地區的一個小縣城,接受為期半年的基層鍛煉。此刻,當我動筆嘗試寫下那半年的光景,萬青的歌詞——“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就這樣從腦海里跳了出來。
![]()
?二十幾年前的高唐縣城。圖源:抖音@高唐影像
高唐縣,古稱高唐州,縣城不大,按照北京的比例尺計算,大約是十號線地鐵站所圍成的大小,其中還包括城中心的一片水域。再往外便是農田和民房混合的城郊,越靠近城郊的地方,道路路面就越坑坑洼洼。汽車、老頭樂、自行車、電動車都在主路上交替行駛,逆行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當你走在高唐的大街上,基本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只有城中心的一個“美宜佳”便利店,和它旁邊的“華萊士”一起,成為了黃發少年、抽煙少女和改裝電動車的常態聚集點。
這里已經在經濟上淪為魯西的洼地,近幾年GDP更是穩定排在省內縣區中的倒數十名以內。
![]()
?2024年,山東省136區縣GDP排名,高唐縣GDP為210.1億元,在山東省縣區一級排在132名。圖文來源:數據山東吧
令人唏噓的是,在2008年前后,高唐也有過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它曾被周圍地市的人們稱為“金高唐”,一到晚上,縣中心的街道上人頭攢動,商場燈火通明,歌廳舞廳人流如織。
在縣中心街道對面,一個名為“時風小區”的工廠家屬院里,則住著安居樂業的人們。“時風”這個名字來源于“時風集團”,一個專注于農機產業的集團公司。直至今天,雖然時風集團衰落了,但縣城中心還有以這個企業為名的道路、賓館、小區和工業園區。作為這個縣城經濟的支柱,它的興起與快速的跌落,正映照著高唐短暫的繁榮與突然的沉寂。而在這個過程中,無數人的命運為此流轉。
![]()
?1992年時風機器總廠成立剪影儀式。圖源:微信公眾號@蓬勃高唐
我認識的秦姐(化名),作為一名點焊工,曾在時風集團工作了將近二十年,但在2016年,因為工廠訂單驟降,發不出工資,不得已而遠走非洲謀生。這突然的變故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以下是她的講述。
1
黃金年代
第一次進廠是1997年12月,那一年我19歲。時風集團在縣城城郊,現在叫東興南路,建了第一個廠區,員工們叫這里老廠。那時候縣城也不大,廠區的位置實際上已經快到我們村里了,門口也只有一條稍寬一些的黃泥土路,廠區周圍是大片的農田。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大片的農田逐漸成為工廠的廠區,到今天又拆到只剩下那兩片閑置的廠房,原本的生產車間已經建成了一片家屬區,另一片地劃給了本地的駕校。老廠的門口也修通了瀝青大路,從老廠進城出城都很方便。老廠旁邊有一條小河,過去這里面有成群的魚,廠里的工人們下班了會三五成群的來撈魚,現在沒有魚了,工人們也都離開了。
老廠里主要生產農用三輪車。在一條完整的流水線上,我的角色是在焊接車間里做點焊工。每輛出廠的三輪車都有一個工具箱,工具箱里配套著容易磨損的備用零件以及常用的維修工具,每一個工具箱的連接處就是由我來焊接的。
![]()
?時風集團老廠生產的農用三輪車。圖源:抖音@高唐影像
那時候一天要在老廠里上12個小時的班。雖然上的時間長,但點焊工不是最辛苦的活,干起來也不會特別累。訂單多的時候,到了下班時間流水線也不會停,會有人來接班,但我常常還是會多干一會。那幾年廠里的效益連年攀升,工人們的工資也是一年比一年更有盼頭,是老廠的黃金時代。
2002年至2003年,集團的業務領域拓展到四輪農用皮卡、橡膠輪胎、摩托車的生產,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為了滿足日益旺盛的市場需求,集團在縣城西邊又拿了一大片地,建起了規模很大的現代化園區。我們管那邊就叫“園區”。2004年,我跟著老廠的大部分員工們一起搬到了園區里新建的橡膠廠,然后從一線點焊工的位置上升職做了輪胎生產車間的統計員,工資提升了,干活兒也不再那么辛苦了。
![]()
?時風集團的產業園區。
那幾年,縣城一下子涌進來各式各樣流行的商業和店鋪。現在的金城廣場旁邊開了個大酒店,叫一方水岸,六七層樓高,有各種娛樂設施,酒店樓下常停著很多好車。整個縣城的發展蒸蒸日上,大家都想在這里淘一把金,大街上到處都是來賺錢的年輕人。縣中心的商場和歌舞廳就是那個時候興起的,到處都是一幅繁榮向上的景象。
這種景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達到頂峰。那兩年,訂單像雪片一樣飛進園區,只要有訂單,人可以休息,機器不會停。園區對面的老豆腐店,叫“郭記老豆腐”,它的營業時間是從下午五點到凌晨四點,就是為了配合當年夜班工人的上下班時間形成的傳統。現在的園區已經沒有人上夜班了,大多數都是外地游客來打卡和本地退休的老員工去吃。十幾年間,隨著城市擴張,縣城的老豆腐店陸陸續續開了不少,只有老廠邊上那個老豆腐店把深夜營業的傳統保留了下來。
![]()
?只在夜間營業的老豆腐店。
2
掙扎與轉型
大概是2010年以后,園區的訂單量不再增長了,訂單上的產品數量開始出現下滑。其實最開始的情況也沒有非常嚴峻,只是訂單的量看上去不如過去幾年的量了。現在回頭看,其實那時候就開始慢慢走下坡路了。那幾年,國內農機產品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出海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園區生產的農機銷量也逐漸下滑,工人們的工資漲幅越來越小,直到停滯。
其實在2010年之后,集團嘗試過轉型升級的思路。那時候國內農用三輪車市場已經基本飽和,橡膠廠的銷量提升也十分有限。我在流水線上也感受到了變化:點焊的產品從工具箱轉變為各式各樣的小零件。其實是集團在通過改造流水線的方式,試著制造了大型的農用收割機、拖拉機這些重型農業機械。但是這些主動的改變帶來的銷量還是十分有限,在農機產業上的轉型并沒有成功。之后,集團還造過四輪電動汽車,也沒有成功。
那幾年集團的業務在國內市場中的競爭力越來越弱,銷量就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出口了。橡膠輪胎的銷量還可以,產品覆蓋各種不同的車用輪胎,也有一部分腳手架相關建筑施工設備,出口訂單不少,給集團帶來了不少利潤。不過之后幾年生產的輪胎質量整體有所下滑,導致國外客戶的訂單量越來越少。后來做完一個歐洲的大單,就再沒有成規模的輪胎訂單了,橡膠輪胎的大規模生產線也就逐漸停滯了。
2016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讓集團的經營情況雪上加霜。在貿易戰之前,集團還有少量來自北美的農用三輪車和輪胎訂單,園區里農機生產線時不時還能開工做出一批產品,在縮減成本的情況下能夠勉強生存下去。貿易戰一開打,整個園區幾乎都沒有訂單了,工人們的工資也發不出來了。
![]()
?如今的時風小區。
3
往前走,回頭看
“所以那時候您就離開了。”
“對,那時候我就離開了,然后去了國外。”
秦姐后來跟著中信集團去了非洲。是原先廠里去外地打工的朋友在國內工地上知道的消息,告訴了秦姐,秦姐還是想出去拼一把,于是就在2016年去了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在中信投資的工廠園區的廚房里打雜。
秦姐說,羅安達是一個像極了高唐縣的地方,不同的是那里空氣更好,也沒什么花錢的地方。在非洲呆了一年多之后,她回到了高唐縣,又去當了一年導游,走過了“山河四省”很多地方。疫情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秦姐感覺自己的精力愈發有限,就落腳在了國營單位的加氣站,直到今天。
![]()
?老廠區旁繁忙的加氣站。
翻閱經濟數據可以發現,高唐縣的GDP數據,2015年后雖已有下降,但15-18三年間整體還維持平穩,2019年就直接蒸發了三分之二,這種現象是十分罕見的。秦姐說,因為2018年底開始時風集團不行了,被收購了一部分,藍山集團和泉林紙業也在同一時期陷入破產危機之中,縣城僅有的三個大企業在同一年遭遇挫折,最終難以維持,這造成了政府稅收的急劇萎縮。大企業紛紛倒閉,小企業也被連累著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大量本地員工被迫失業,他們中的年輕人大多數離開了縣城去大城市打工,只有很少一部分年齡相對大的留在了縣城。這場縣城的倒閉浩劫持續了整整一年多,導致整個縣城的GDP從400多億驟降到不到150億多,到現在也沒有恢復元氣。
時風集團在砍掉絕大多數產業線后存活了下來,訂單量持續保持低位運行,因此集團也是一直零零散散地做著訂單。現在,縣城里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縣城下面村里的年輕人也不來縣城,近的去了聊城、濟南,遠的南下去了長三角和珠三角。
秦姐說,之前一起在流水線上搭班干活的小女生,現在不到40,2010年離開高唐,去了杭州,在那邊也是從工廠里做起。開始薪資不高,但趕上2010-2015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收入很快超越了老家這邊。后來又趁著互聯網產業的黃金時代轉行做了電商,現在在杭州成了家生了孩子,只有過年回來一趟。
像秦姐這樣留守縣城至今的,大多數是年齡大的,家在這里實在走不開了。時至今日,仍在時風集團里面留守的也是準備退休的大齡工人或者需要照顧家里的員工,整個工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有訂單就做,沒訂單就休息。失去了農機產業的主線,整個集團的產業就失去了主心骨,只能生存,再無余力謀求發展了。
這里能出去的年輕人都出去了,出去了的年輕人也很難再回來;留下的年輕人只能徹底的留下,重復著他們父輩走過的道路。這縣城的未來在哪里?在宏觀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縣城無聲地吟唱著它的悲哀。人們眼看著它起高樓,眼看著它宴請四方賓客,眼看著它人去樓空。只留下“時風集團”這個企業的名字,還鑲嵌在縣城的各處。在街上常常走著走著,一回頭,就會在各種建筑物上看到了這兩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的繁榮。
而離開它的人們一直在回頭看,回頭看,直到縣城的輪廓逐漸模糊,最后消失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
![]()
?縣城中心為數不多的連鎖店。
秦姐說,再等等吧,或許某一天,等我們徹底老了,縣城就活過來了。
-這是食通社第754篇原創-
![]()
食通社
作者
許千路
大城青年,主業上班,副業養花、養魚、養貓。
除注明外,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玉陽
版式:明林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